古典诗词常用意象分析归纳(高考)

2022-09-07 20:1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典诗词常用意象分析归纳(高考)》,欢迎阅读!
古典诗词,意象,归纳,常用,高考

古诗词常用意象

了解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1、落花: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李煜《浪淘沙》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忧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4、雁

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写雁有思乡之意。



5、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6、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8、寒蝉



1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0、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1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 A 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B 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

C、至宋以后,写梅花,赞美其意象之美,赞美其品格高尚、坚韧。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



13、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楚?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14、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n dàn)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 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15、竹子

A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2


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B 此外有表现竹子高风亮节的。 “自是子猷(u])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 C 有表现顽强生命力的。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16、青松

青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 18、柳

A、柳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C、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19、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降唇》 以“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青苔”“长江”“青鸟”“红尘”“青云”等等。

简记: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傲雪 坚强 逆境 不屈不挠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鹄:理想 追求 ():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秋冬 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高洁 脱俗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暮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 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 荒凉 偏僻 离恨 / 身份、地位的卑微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c06adeaa9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