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回顾(一) 《匆匆》

2024-01-28 19:1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回顾(一) 《匆匆》》,欢迎阅读!
资格证,真题,面试,匆匆,回顾

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回顾(一)《匆匆》



《匆匆》是一篇现代文学作品,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所做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篇文章的意义非常深刻,是我们每个人上学的时候必须学的,语文老师必教的一篇课文!是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的题目!下面是关于这篇文章的整体分析,包括教案设计、答辩题目等,希望能帮助到很多即将参加2018上半年面试考试的考生!

1.题目:《匆匆》 2.内容: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3.要求:

1)十分钟试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第一二自然段; 4)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

1.简述抒情散文语言分析的思路。

2.有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上课经常捣乱,如果你是老师你该怎么做? (二)分析

本次试讲的重点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品味两个自然段”,于是,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要用缓慢的语速,表现出低沉的感觉;在品味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明白本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的中心思想。 (三)教案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匆匆、空虚、头涔涔、泪潸潸”等词语的意思。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3.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PPT出示明代钱鹤滩所做的明日歌,请学生大声朗读,思考其中的含义,说说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原因。

(稍作互动,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都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

然后引题:自古以来,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就是文人创作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匆匆》(板书标题) 2.ppt出示朱自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PPT出示生字词,教师范读、范写,学生朗读,练习写) 2.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画一画主旨句。

(主要写时光易逝而人生庸碌无为,主旨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三、再读课文,小组学习

1.同学们先读一下文章的第一段,来说说大意。 (引出主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请同学以同桌为单位,结合文本讨论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个意思的呢?这种表达方式又有怎样的效果呢?

(用对比的方式。对比之处有两点:1.意思的对比:燕子、杨柳、桃花的情况都是有去有回、周而复始的,只有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用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2.句式的对比:在讲述燕子、杨柳、桃花时用了较为规整的排比句,显得开篇有文采有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然而讲述我们的日子时,就脱离了排比的句式,用了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反问。使句式活泼生动,富于变化。)

3.第二段里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结合具体语句简述原因。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读懂这段的关键句: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用比喻的手法将人生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当一滴水回归大海时,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比喻人生的时间消逝与无声无息间。化抽象为形象,使“时间的流逝”这个概念更具体。作者因时光流逝于无形间,自己碌碌无为而“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4.然后请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两段,感受其中的情感。 四、小组讨论,想象拓展

四人为一小组,同学们运用以上修辞进行仿写,仿写一段关于时光易逝的文字。 五、小结作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d4acf2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