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本与唐诗经典建构

2022-05-03 00:1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选本与唐诗经典建构 》,欢迎阅读!
唐诗,选本,建构,经典

唐诗选本与唐诗经典建构

作者:王世立

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3



○ 王世立

(湖北经济学 新闻传播学系,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在唐诗经典化过程中,唐诗选本是一股重要的外部力量,绝大多数优秀的唐代诗人和诗作正是因为历代唐诗选本的选录,才逐渐成为后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唐诗选本在唐诗经典建构过程中既能起到发掘经典的作用,同时也会遮蔽一些经典,造成遗珠之恨。总体而言,历代选家会就大多数经典达成共识。此外,重要选本还能带来从众效应,使其他选本纷纷仿效,从而使所选诗歌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加速其经典化过程。

[关键词]唐诗;选本;经典;发掘;遮蔽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3-0045-02

选本既是文学传播手段,又是文学批评方式,可谓一身二任。选本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它不仅传播优秀的作品,而且起着筛选的作用,直接参与经典的构成。“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形成的重要而独特的条件之一,是通过选本即通过对作品的删述、汇编和价值阐释,达到形成经典的目的。”[1]就唐诗选本而言,唐诗选本对唐诗经典化意义重大,从整体上而言,可以说是唐诗经典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绝大多数优秀的唐代诗人和诗作正是因为历代唐诗选本的选录,才逐步成为家喻户晓、后世脍炙人口的经典。唐诗选本在唐诗经典建构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发掘经典与遮蔽经典,下面依次论述。

一、唐诗选本与发掘经典

一部文学作品就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其命运总会几经坎坷,需要遇到发现她美丽的人。一首美妙的诗歌,就像深藏在幽谷中的奇葩,静静等待拾取她的人们到来。具有超凡慧眼的选家是很多不为人所知,在传播环节比较沉寂的作品的伯乐和福音,通过这些选家的发掘,它们得以重见天日,并且为大众所认可,成为经典。因此,一些具备敏锐艺术嗅觉和独到视角的选家往往能突破前人和以往选本的局限,将目光投向以往不被选家重视的诗人和诗作,从而起到发掘经典的作用。

很多诗人或诗作在诗人生前声名沉寂,是选家让他们及其诗作重获生机,从而赢得诗名。古代文学史上,通过选本被发现和受到重视的作家很多。如陶渊明在其生前及南北朝时期并不受重视,《文心雕龙》和《南齐书·文学传论》对他都毫无记载,但萧统的《文选》却打破陈见,不同流俗,选入陶渊明作品九篇,后来随着《文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陶渊明也越来越受到后世的重视,并最终成为经典。此外,《古诗十九首》也是由《文选》首次选录的。这里不得不佩服作为选家的萧统过人的艺术洞察力和宽广的胸襟。再如,《花间集》在花间词人的经典化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唐诗经典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典型事例。如初唐诗人刘希夷在生前诗名并不显,而在死后,在孙季良编选《正声集》时被力推,从而迅速获得诗名。《正声集》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唐诗选本[21,虽然早已失传,但据《大唐新语》记载,其“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3128。可见选本在刘希夷诗名的奠定过程当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晚唐金昌绪的《春怨》第一次被选进选本是在唐末由顾陶编的《唐诗类选》,虽然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第一个接触作品的读者不一定是第一读者,然而《唐诗类选》作为选本,让此诗第


一次进入读者的视野,其功不可没。而北宋的韩驹则最早将该诗推为作诗的标准,韩驹可谓是《春怨》的“第一读者”。可见,有的选本批评功能较弱,所以虽选作品,但成不了第一读者,然而有的选本批评功能非常强,且本身有着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则就有可能成为第一读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值得重点一提,也极具代表性。此诗在唐代少有人关注,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的时候将其选入,然而《乐府诗集》是总集类书籍,凡乐府必录,不具备选本性质,所以《春江花月夜》也无人关注。此诗直到明代才进入选家的视野,明代李攀龙编《古今诗删》时将其选入,才真正开启了《春江花月夜》被关注、被接受的时代。最早对《春江花月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是明代胡应麟,他在其《诗薮》中这样评价该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451此后,此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众多诗评家对此诗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如钟惺和谭元春在《唐诗归》中对此诗进行了高度评价,钟惺云:“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58谭元春云:“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58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对《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手法作了更为细致地分析:

此篇是逐解转韵法。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后二解是收,起则渐渐吐题,收则渐渐结束,中五题是腹。虽其词有连有不连,而意则相生。至于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于“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以为陪,于“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于代代无穷乘月望月之人之内,摘出扁舟游子、楼上离人两种,以描情事。楼上宜“月”,扁舟在“江”,此两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故知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6263

清人徐增的《而庵说唐诗》更是从诗法上对这首诗进行了总结: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艳才也。……首八句使人火热,此处八句(按指“江天一色”以下八句)又使人冰冷。然不冰冷则不见火热,此才子弄笔跌宕处,不可不知也。……“昨夜闲潭梦落花”引下八句是结,前首八句是起。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消归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句不与上连,而意则从上滚下。[7594-596

不仅高度评价其艺术价值,而且深入到具体的字词句,分析和体味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将此诗的理解更进一步。

近代学者王闿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8533这一近乎绝顶的评价使得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声名大振。此后又经闻一多、程千帆、李泽厚等现当代学者评点,更进一步巩固了其原有的地位,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动摇的经典。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诸如李攀龙、胡应麟、钟惺、王闿运、闻一多等具备超强审美眼光和强大影响力的选家挖掘,《春江花月夜》恐怕是难达到今天的知名度的。

二、唐诗选本与经典遮蔽

然而选本在树立经典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有遮蔽功能,这样会漏掉或忽视一些优秀的诗人和诗作,造成遗珠之恨,使其无法进入读者的接受视野,成为各自经典化道路上的最大障碍。鲁迅在谈到选本的这种遮蔽功能时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


光。眼光愈锐利,见识愈深广,选本固然愈准确。但可惜的是大抵眼光如豆,抹杀了作者真相的居多。这才是一个‘文人浩劫’。例如蔡琶,选家大抵只取他的碑文,使读者仅觉得他是典重文章的作手,必须看见《蔡中郎集》里的《述行赋》的句子,才相信他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明白那时的情形,明白他确有取死之道。又如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9436

其实古代一些选家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如清代屈复在编《唐诗成法》时说:“唐一代无论初、盛、中、晚,五言独多,法最备;七言最少,老杜亦止百余首。兹集于七言遗漏者少,五言所收虽多,而遗漏亦复不少。集难尽载,故不得不割爱也。”[10316就算《唐诗三百首》这样博采众家、选诗精良,且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选本也难免会对一些优秀的诗人和诗作产生遮蔽作用。如《唐诗三百首》没有入选李贺的诗作,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旷世名篇都没有能够入选,另外,韩孟诗派的诗作入选也很少。还有如现存唐人选唐诗中不选杜甫诗,所以杜诗在唐代并不太被人所知。再如,韩愈及韩孟诗派的诗历代著名选本入选量偏少,所以导致韩孟诗派的一些诗人代表作并不如其他知名诗人那样广为人知。

选本带来的遮蔽效果与选本自身的影响力是成正比的。即选本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越大,则它带给读者的遮蔽效果越明显。如《唐诗三百首》之不选李贺诗,不选《春江花月夜》等,由于《唐诗三百首》的巨大影响力,使得李贺相比于其他唐诗名家,在读者心目中的经典地位受到影响,李贺的一些经典名篇也不为普通读者所广泛了解。

此外,重要选本还能带来从众效应,使其他选本纷纷仿效,从而使所选诗歌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加速其经典化过程,这也正是选本在唐诗经典化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如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影响极大,所选诗歌,很多就成为后世选本选诗的一个参照。再如,清代清金圣叹编选《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专选唐人七律近六百首,名篇佳作,多有收罗,而徐增在编《而庵说唐诗》的时候,深受其影响。该选卷首云:“七言律已经圣叹选批,尽此体之胜。余说唐诗,初欲空此一体,故止说三十五首,杜少陵作居二十五首,其余十首,不过是凑成帙而已,总不能出圣叹范围中也。”[11543一方面可见金圣叹独到而敏锐的艺术眼光,另一方面也说明著名选家选本对后世选家有着重大影响,带来一种从众效应,使得后世选本纷纷选录相同的作品,从而加速所选作品经典化的进程。

尽管选本会对一些优秀作家作品产生遮蔽作用,但从总体上而言,选家对一些艺术水准极高的作品会达成一种普遍共识,也就是说,高质量的作品会引起历代选家的共同关注,从而成为不朽的经典。李东阳《麓堂诗话》云:“文章如精金美玉,经百炼历万选而后见。今观昔人所选,虽互有得失,至其尽善极美,则所谓凤凰芝草,人人皆以为瑞,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焉。如李太白《远别离》、《蜀道难》,杜子美《秋兴》、《诸将》、《咏怀古迹》、《新婚别》、《兵车行》,终日诵之不厌也。”[121631李白的《远别离》、《蜀道难》及杜甫的《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新婚别》、《兵车行》等名篇,之所以能“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关键在于这些作品达到了“尽善极美”的艺术境界,因而得到历代选家和读者的共同赞许,成为一种“恒态经典”。

总之,选本是唐诗经典化过程中一股重要的外部力量,也是唐诗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最重要的纽带,从选本角度去考察唐诗经典有利于将唐诗经典形成过程动态化与立体化,当然不同类型选家与选本对唐诗经典形成的作用不尽相同,有待来文作进一步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d86e099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0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