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对比

2023-02-28 13:07: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居正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对比》,欢迎阅读!
张居正,王安石变法,对比,改革

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不同点对比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出身寒微,天资聪颖,善于读书,性格刚毅深沉,多谋善断,但独断专行。冷峻严酷,打击政敌毫不留情,有强烈权势欲望。个人魅力,在内阁争斗中保全自身,太后,宦官支持。

个人能力 王安石受家里文化熏陶,关心国计民

生,学以致用,承担历史任务。喜欢进行考察访问,对现实社会中现象问题深刻体察超越同时代读书人和士大夫。欢做地方官。 统治者态

宋神宗摇摆不定,与王安石政见不同,明神宗即位仅10岁,对张居正改革方渐行渐远,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实力案言听计从,随着年龄增长,对张不满强大。 增强,张死后,不继续推行新法。

改革措施 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疫法,政:尊主权,一号令,节制权贵,伸张市易法,方田均税发,保甲法,将兵法 法纪,削减官员特权,裁革驿传。经:

考成法,考核官吏,不拘一格用能人,清丈田地,以均税遏制兼并,“一条鞭法” 改革侧重

改革者下 教训

经济,军事

生前罢相,郁郁而终,死后多受指责抨击,变法被视为北宋祸乱之由,被污蔑七百年之久。

未改革吏治,用人不当,神宗态度始终不坚决,北宋王朝政治重“分权与制衡”,同时并用政见不同之人,阻碍新法实施

政治,经济,军事

死后被抄家,家破人亡,不幸甚于王安石,不足四十年被昭雪,而后得到全面平反,鸣冤叫屈者不绝。

君主与臣子矛盾不可调和。与改革派斗争中无鲜明旗帜。用人失误,没有物色一个能够坚持改革的接班人。严酷思想控制,不容许不同见解。

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相同点

改革背景 王朝统治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官风不正,吏治颓废;府库久虚,

财政困难,武备废弛,农民起义不断) 改革家出众品性 两个“神宗”

对民生疾苦有一定了解,有远见卓识,为百姓和国家利益设想,阅读广泛,思想不局限于儒家。坚强意志,自我牺牲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宋神宗和明神宗,相同的庙号,在庙号的选定里,功业不足被称为“神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支持改革,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新法被废除,改革未成功

社会背景 同一社会形态下进行,同一体制内部变革。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最高统治集团

腐败,混乱,失控 改革家遭

凄惨结局,新政未能推行

改革措施 改革措施关乎国计民生,以富国强兵为最终目标,诸多创制后世得以延续,直

到封建王朝终结。改革思想具有一定超前性,不为保守派所理解,接受。 改革本身人治的局限,君主绝对权力造成绝对私利,不容许他人分享。君主欲加强权力,存在矛盾 势必削弱改革者权力,阻碍改革进行。君主由于和改革家生活背景,社会地位

不同,认识,利益不同等差异,不可能全力支持改革。 改革的不彻底性

改革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处在阶级社会,而改革家本身为官僚地主,以维护王朝统治和本阶级利益为目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只能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




总的来说,张居正改革要比王安石变法有更多有利条件。 1. 张居正独揽朝政大权,改革阻力小 2.皇帝年幼,全力支持

3.张居正改革吏治,减轻新法执行中的阻碍 4.张居正个人能力强。

王安石变法中也有一些可借鉴之处: 王安石的“三不足”

张居正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各有其特点,都对当时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能突破封建社会这一体制性障碍,最终失败。

参考资料:

《张居正评传》 刘志琴著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邓广铭著 论文:《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异同》 赵黎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d97c10ebf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