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砚痴】砚怎么读

2022-12-12 13:06: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代砚痴】砚怎么读》,欢迎阅读!
当代,怎么

Hozii.Doc

【当代砚痴】砚怎么读》



摘要:中国历代文人对砚台的珍爱,无以复加,孙轶青先生在欣赏了李哲伟的藏砚后,欣然提笔书“砚痴”二字相赠,李哲伟从此也以“砚痴”自号,有30多年收藏经历,收藏文房砚台400多方,藏品还有邮票、钱币、瓷器、家具、书画等

中国历代文人对砚台的珍爱,无以复加。经过他们浪漫的尝试, 工匠们妙手巧思的融汇,刻砚,赏砚,蔚然成风。一方古砚,浓缩了历朝历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主流,也成就了它独特的收藏魅力。7月的一个上午,记者特地去拜访了砚台收藏大家李哲伟先生。 一进书房,便可见到对面的墙壁摆满了雅致的木柜,里面陈列的古砚林林总总,主人介绍有四百多方。古雅的红木盒轻启,瞬即呈现出一方蟹壳青的澄泥砚。俗话说,砚贵有铭。此砚四侧均有秀美的行书铭文,合起来即是:“泥成金石,温润而泽,品重文房,器珍三代,船山张问陶”;砚台底款署“小仓山房藏,袁枚”。字体 、雕工无不一流。这两位大名人缘何同留名于一方砚台?原来,袁枚、张问陶同为乾隆时期进士,又是清代性灵诗派代表人物。袁枚曾在小仓山构筑园林,过着论文赋诗,悠闲自在的生活。张问陶,号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两人情趣相宜,袁视张为“八十衰翁第一知己”,此砚即是二人交集的见证。 李哲伟自1986年起收藏砚台,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回忆起收藏的第一方砚是贵州朋友赠给他的一方黑色的织金砚,砚盖绘有一串饱满的秋葡萄,并配有朋友亲笔题字。砚堂边缘,余墨沉淀。用食指叩击,砚台发出清脆悦耳的金石声。尔后,他便喜欢上了这种有厚重感的文房珍品。砚的材料丰富多彩,李哲伟一边介绍一边向我们展示,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菊花石,还有玉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等等,真是大开眼界。砚的珍贵程度,李哲伟说首先看石质的好坏,行家只要在砚石上抚摸几下,就能感觉出石材的优劣。 他有一方很珍贵的红丝石砚,是在朋友接电话时偶然听到人家从台北刚带回一方古砚,便央求朋友让人家发几个图片过来看看。他说当时凭直觉一定要买到手,原物都没看到就把钱打过去让人家寄过来。紫檀木的盒子,盒面镶嵌一块晶莹的和田玉,上刻一童子在树荫下勤学。打开盒盖,砚堂砚池连为一体,有云有山石,虽不多,却也雕刻精美。等到他颇费周折弄开砚的檀木底座,砚底一幅雕刻细腻的山水画令他狂喜不已:一弯弦月当空,挂在嶙峋山石间,万籁俱寂,云雾缭绕,颇有宋代苏东坡《赤壁赋》之意境。他感慨到,卖主肯定也是弄不开底座,不然,肯怕价格要翻好几倍,这也是我的缘份呀! 他还向我们推介了一方上海朋友从日本带过来的祁阳石砚。美仑美奂的漆盒就足以证实此砚的不凡,卖主见他是湖南人,又被他纠缠了好久才松口。全砚呈紫红色,双层玉带缠绕,柔润光洁。精细的阳刻框线把砚边与砚堂淌池隔开,周正圆滑。砚堂纹理细腻,摸上去犹如小孩肌肤般嫩滑。砚堂底面所凿深度刚好到玉带层,一汪碧水间坐着一只喷云吐钱的金蟾,寓意财源滚滚。画面于石材的颜色融为一体,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设计者的巧思。 .


Hozii.Doc

在浩如烟海的砚林里,暖砚作为一个系列,历来备受关注。古代在冬天遇天寒结冰,无法用毛笔书写时人们就会惦记它。现在存世的暖砚,陶瓷类比较常见。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有一方元代石暖砚,长17厘米,宽11.5厘米,高10厘米。原为一块厚重的石料。制砚人精心设计,在砚面上部阴刻如意纹,在适中位置切开一方形孔,把内面凿空为灶膛。前后二侧是镂空的钱币花纹,作通风孔用。其中左侧图案是一位赤裸着上身的汉子,身背弓箭直视前方的狩猎画面。全砚图纹刀法简洁粗犷,造型古朴生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符合入驻中原的蒙古族打猎骑射、彪悍勇猛,对动物情有独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艺术风格。仔细观察,该暖砚还有两点尤值得称道:一是砚堂是能揭开的活动石板,若有需要,如书写耗墨较多的大字,把堂板拿开,便可当暖灶使用,搁置其它砚台或盛墨的器皿,同样能够加热保温,堂板亦可以做笔掭。二是其预留位置设置的两个圆孔,作插笔之用。我们会心一笑,暗暗叫绝。该砚堂板背面有“钱良佑宝之”的铭文,砚侧“至正元年立冬日制”边款。钱良佑,字翼之,湖南平江人,元代著名书法家。该砚之款字结构严谨,恬和雅逸,有魏晋之韵。字上包浆与砚体一致,当为原刻无疑。李哲伟介绍,能收藏一方别具一格的元代大书法家钱良佑刻款留铭的砚,三生有幸。 为资深收藏者,李哲伟收藏的名砚很多。眼前这方五代瓦砚,黄釉鲜亮温润,挡面呈暗红色,釉面布满网状细纹开片。将一片瓦制成一方砚,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具。李哲伟介绍,这2003年他出差广州时逛文庙,偶然发现,与之结缘,重金将其购回。该砚长29厘米,上、下各宽14厘米,高7厘米。采用澄泥法制作,质地细密坚硬。行囊式砚堂与弯月状砚池琢凿在瓦面中部偏下位置。堂面拭之滑嫩细腻,残留墨锈深入肌理,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观此砚台,既让人感到气派,又有其“登之文囿”后的古雅之风。在釉面上刻有长达五六十字的隶书小字铭文,内容大气磅礴,深含哲理。上署“醉鸥李肇亨”字样。而李肇亨是明代著名书画家。2007年,该砚参加了“中国收藏首届开封论坛”展览,并获银奖。如此一方极为罕见的瓦砚,能够完整的留存于世,实属不易。 李哲伟有一方石砚,重约5公斤,厚实可掬,纹路绮丽。但因为岁月的磨损使得此砚乍一看并不起眼。而此砚背面的行草铭文因年代久远,已较模糊,很难辨认。但此砚却引起了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孙轶青的兴趣,并细细研究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将砚底铭文全部录下:“元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内容极具辩证意味。据考证,“元之”为姚元之,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进士。 李哲伟几十年来对砚的收藏和爱惜,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孙轶青先生在欣赏了李哲伟的藏砚后,欣然提笔书“砚痴”二字相赠,李哲伟从此也以“砚痴”自号。他说,他痴迷的不仅仅是砚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有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他将继续“痴”下去。 李哲伟,1952年出生,湖南常德人,大专文化。原常德芙蓉大亚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常德市收藏协会会长、安徽省文房四宝协会特聘顾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dd221bc1c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3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