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精细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2023-01-07 00:11: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学生精细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欢迎阅读!
精细化,中学生,实践,思考,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学生精细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赵胜启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6

关于阅读,学生经常问两个问题:一是一部作品写的什么意思,怎么读了之后没什么感觉。二是也读了不少作品,可是到作文时却什么都用不上是咋回事。应该说这是当前中学生阅读普遍困惑的问题。溯本求源,两个问题都在于学生书读得似懂非懂、囫囵吞枣。许多学生虽然读了不少书,但都只是泛泛看过,从读过的书中得到了什么教益,获得了哪些知识,脑子里却是模糊一片。这是目前学生读书的现实困惑,暴露出学生阅读能力的较大欠缺。笔者以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中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应当进行精细化阅读。 所谓精细化阅读,简言之,就是对文本精读、细读。 一.从10×1说起

10×1,意思是10本书,每本读一遍。这是泛读的问题。优点是涉猎广泛,内容博大。可是如果一位读者理解能力不够,这10本书阅读的质量应该不会太高。或许学生对所读的书会有一些印象,但大部分记忆往往是故事情节或人物轮廓。而自己的感悟、身心体验恐怕很少或几乎没有。中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不高这一事实我们不能忽视。倘若读的书不能激发我们的愉悦感,我们对作者所思考的深层内容不能产生共鸣,读者得到的永远不会深刻。应该说这样的阅读是低效的阅读、失败的阅读。

有些成功者介绍自己的作文经验时常常说要多读书,这当然正确。可是我们不能忽视更多的学生对此经验表示困惑。好些经典著作,中学生不是没翻过,读过之后没有感觉、感觉一般般的学生不在少数。一个高中生十余年的求学生涯读的文章只就语文教材而言不下千篇,其中经典也不下五百,这么多经典并未能打开学生写作之窍。没有感悟,自然不能主动应用。学生作文借助阅读而不能改观,真正的原因恐怕也在这里。这不是学生不读的问题,不是经典作品不优秀的问题,而是中学生阅读能力偏低无法走进作品所致。解决中学生阅读问题的突破口不而在;不在经典,而在经典上用多少功夫。 二.其实10等于甚至大于10×1

10,意思是一本书读10遍。这是精读的问题。如果对应该精读的东西学习老牛吃食的方法,把它咀嚼到极细

才咽下去,那么难消化的东西也会变得容易消化了,难吸收的东西也会变得容易吸收了。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为什么会自见呢?唐诗读多了读熟了,为什么会脱口而吟呢?很显然,此时读者自己悟了、开窍了、有自己的体验了。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有许多个组成的。中学生阅读作品,可以有质疑、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批判,但更应注重了解之同情,这些体会认识在读作品数遍之后才会生成。作家晓苏的短篇小说《麦芽糖》不难读懂,但读一遍却不能很好地把握内涵。甚至会有些错误的理解。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学生把《麦芽糖》读了三遍之后进行讨论交流,我发现每个学生都能理解一直围绕着我们自身的出息与孝顺这个两难问题了。琦君散文《儿子的哲学》写的是儿子的三句话,透视的却是三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可是此文如果不细读,许多读者可能只是会觉得轻松活泼、生动幽默,而忽视了作者思考的是三个不大不小的哲学问题:理发与美化人生的问题,家庭分工与女权运动的问题,青年成长与敬爱父母的问题。

从写作角度说,一部著作读懂了,写作文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不管什么命题、什么话题我们都可以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如《红楼梦》你读了十遍,五六遍也行,写什么作文都不缺材料,不缺观点,不缺灵感了。《红楼梦》太博大,把《文化苦旅》读五六遍也行。《文化苦旅》太煽情,把《巴黎圣母院》读五六遍也行。经典书籍好选,精读才有收效。精读可以使读者有所创见,把死书读活、变,化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精读需要的是下功夫:或作笔记,或背其要点;既要俯而读,也要仰而思;经常进行反刍,并且不厌其烦;做到熟读精思,力求真正消化。 三.不妨尝试110×100

110×100也等于10,意思是一部作品的精华部分、关键部分读它十遍、百遍。这便是细读问题。有古语曰:《文选》烂,秀才半;半部《论语》治天下。秀才好做,《文选》要读烂才行,好一个字。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把《论语》读透。这需要在精读的情况下进一步细读,细读是个反复思考、反复玩味的过程。《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问是求有得于心。一个人只知道读书而不用心思考,就很难分辨书中所讲道理的精髓。书读得多同时想得深才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才会找到一个自我。书读到这一步才算有用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总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绪,荷塘、月色如此美景,为何解不了作者的内心烦忧?这需要我们反复研究文章的细节。作者说:我爱群居,也爱独处;爱热闹,也爱冷静。这些矛盾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氛围在作者心中展现的不是和谐的统一,而是生活的负累与羁绊:朱自清是孤独的,他只有一个人在这淡淡的月光下沿着荷塘散步,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他还是痛苦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洗净铅华真性在,自是平常最动人。朱自清以最朴素真情的文字道出了许许多多人的共同的心声。这种心声不正是中国传统文人共同的两重性吗?

好的作品其细节处蕴涵着作者最深沉的感悟与理性。作者这种富有韵味的最深沉的感悟与理性往往含而不露。粗读往往不能读出韵味。此时需要对细节反复玩味,泡一泡细节,把自己泡在细节里,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感悟。涵泳其中,幸福着作者的幸福,思考着作者的思考。《兰亭集序》是千古名篇。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此文,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不下50遍。这样学生对集会时兰亭四周暮春之初的自然景色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聚会盛况就有了切身感受。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王羲之为何以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而谈到广泛意义上的生死观就豁然开朗了。此时学生也就进一步感悟了身处两晋谈玄风盛时代的王羲之所抒发的对人生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眷恋和热爱之情。这是一次学生与作者的灵魂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作品有了真正的之后,于写作上学生则可以得到这样的洗礼:写景当如王羲之描兰亭之形象,叙事当如王羲之记游宴之细节,抒情当如王羲之观现实思人生之情理并茂。

精读、细读的过程,是思考挖掘、与作者对话、寻找自我的过程,是读者领悟文本人文性的过程。

从计算结果看,10×110110×100的答案都是10,收效似乎没什么不同。从读书方法上讲,精读、细读与泛读理应相结合:泛读,能够扩大知识面;精读、细读,可以钻研深入。泛读,可以更多地帮助我们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而现实问题是中学生首先面临的是怎么读。当前教育氛围下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阅读缺乏系统化训练,阅读内容有些扭曲,阅读经典有些浮躁。在阅读浮躁的社会,阅读走精细化道路于阅读、于写作不失为进行高效阅读的一个有效途径。

赵胜启,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老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e11c19db14e852459fb570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