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共3页

2023-01-25 12:2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共3页》,欢迎阅读!
乡土,内涵,特征,意义,及其

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 乡土文化就是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民风民俗,包括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广义的乡土文化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二、乡土文化的价值

1. 聚合价值。2006年初,上海大学王晓明在由上海高校都市文化研究院组织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危机”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相对于物质生活的质量低下,乡村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更是匮乏得近乎荡然无存,城市商品社会制造出来的流行文化、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却已经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这既体现在乡村教育的自觉追求中,也反映在青年农民的生活细节上。文化的核心与实质乃是一种生存方式。传统乡村文化之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正在于其中所蕴涵的泥土般的厚重、自然、淳朴而又不乏温情的生存姿态。乡村文化的解体,其核心正在于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土崩瓦解。乡村文化的虚化直接导致村民原子化生存与民间社会的解体,失去了既有文化的内在聚合力,“乡村文化的虚化直接导致村民原子化生存与民间社会的解体,失去了既有文化的内在聚合力,乡村实际上越来越成为一盘散沙”的现实中,认识到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聚合价值。

1


2. 审美价值。北京地球村主任,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获奖者廖晓义指出:乡村文化可以成为城市人返璞归真的内心方式、价值观念。它不仅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促使人们去思考、去体,让成年人能够回忆起童年,让大城市的孩子们能够有机会去近距离感受真实的泥土和生机。城里人享受乡村宁静生活、空气、水以及文化的时,作为分享者,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种心灵荒了、自然毁了、身体垮了、拥有的财富还不安全的生活是一种不健康、不快乐的生活。通过乡村旅游,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仅带着自然的清新,而且带着人文的滋润。如果说乡里人的价值重估是“心灵扶贫”,城里人的价值重估就是“精神脱贫”。这里我们看到无论是乡里人的“心灵扶贫”、还是城里人的“精神脱贫”,都揭示了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三、乡土文化的教学意义

1. 研究乡土文化是新课程建设的需要。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各地形成了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新暖潮,并且涌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乡土文化课程。如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编写的面向中学生的乡土读本《贵州读本》。钱教授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的强调。”这也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充分说明,利用乡土文化促进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这类研究还十分泛化、笼统,只有粗线条的原则、内容,缺乏有效的措施、方法等。有的只是就乡土文化而“教”乡土文化,没有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f8bc07cbe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