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2022-08-27 09:0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欢迎阅读!
屈原,离骚,思想,精神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班级:中文B 学号:20111111228 姓名:龙琴

【摘要】屈原是个在政治很失意的诗人,他愿意报国却无门,只能通过写诗来抱怨自己不幸命运和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忠心。屈原的《离骚》是他在政治失意、不被旁人所理解的情况下发愤而作。《离骚》里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屈原真实的内心,比如爱国精神,还有一些儒家和法家思想。他忠君爱国,恋乡之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永垂不朽。这些精神和思想在《离骚》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关键词】《离骚》 诗人 爱国精神 高洁思想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人屈原从自叙身世、品德和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受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的昏庸;群小的猖獗与朝政是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屈原的人生是悲惨的,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是伟大而不屈的。

关于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叙》中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馋谄之敝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罹忧也。”从中也可看出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和背景了。《离骚》的开头作者就介绍了自己高贵的出生、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自己高度的庄重自爱。他说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本来就是出生于出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理想。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战争与变革并存的战国时代,因此屈原就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内外兼修,并不与当时的世俗小人同流合污。他心系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同情百姓,他更希望楚君能够像前人那样治理国家,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却遭到诽谤。所以他关心民众,替民谋利益的美好政治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屈原志洁行廉,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楚国贵族作殊






死斗争。在《离骚》中他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而楚王确实是“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言而怒”。屈原也很明确的表明自己——“功名非余心之所急”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只是尽自己的责任,为的是国家利益,不求高官俸禄,只希望国家人民平安无事。尽管他知道直谏会有灾难,他还是去尝试,去规劝国君,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那爱国忠君的精神发出了无限的光辉,使我们的灵魂深处为之一动。屈原明知道忠贞耿直会招致祸害,他却还是义无返顾,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始终不舍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廉洁和独立。

《离骚》中不仅仅体现了屈原爱国忠君的精神,同事也体现了他追求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他对楚君的建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乎先路”。他敢为人先和创新,让楚君弃政秽,改变一些旧的法度。可是最终他还是失败了,但是他却并不气馁,也不退缩。他积极学习,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以彭咸之谴则”,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都荒芜了,诗人自己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屈原不愿背弃自己所追求的真理,不投机取巧,始终坚持自己的高尚品德。他独好修以为常,虽被体解也不会改变。他的志向不会改变,也不会轻易让它挫败。他还是勇敢地追求自己所追求和所信仰的一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他积极进取的真实写照。

屈原无畏,勇敢而坚定。他也有后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回朕车以复路兮”。他陷入孤独与绝望之中,内心深处矛盾、彷徨、苦闷,自己的灵魂也在挣扎,然而最后他还是无畏无惧勇往直前。“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始终坚定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阽于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有着这样的信念,下定必死的决心,愿依彭咸之遗则,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他为了理想、信念、节操,不畏强权,不避生死,勇敢而坚定。在《离骚》中他不止一次提到生与死的问题,对于他来说,生死已经置之度外了,并不是什么恐怖的事情,为理想献身也是值得的。屈原之死是个性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悲剧。然而他的那种精神却是长存的。

再谈谈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思想。《离骚》中,屈原引用了很多前代那些国家治理者的政绩,希望“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的美政思想






也展示了出来。他指出夏桀亡国的教训,举出汤禹等圣君美政之典范。然而他却不被他人理解,处处碰壁。由此可想而知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他在朝廷的障碍,使得他当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沉重。

《离骚》中也不难看出屈原任贤的思想。他本来就是一个品行高尚而有才能的人,却无伯乐地赏识。他在《离骚》中大量援引历史典故,希望楚君能像尧舜禹那样任用贤能,公正无私,实行德政,以“苟得用此下士”,享有土地治理天下。他为国家培育人才,“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这一切都是美好的象征,不幸的是还没等到收获的那一天,“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一切都变了,在世俗的潮流中,谁又能和屈原一样坚守自己的信仰自始至终呢?

最后一点就是屈原的恋乡思想。他对祖国故土深沉的爱,《离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巫神劝他“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其实,他内心也是很矛盾的,因为他生活在“诸侯并争,厚招游学”的时代,各国国君和权贵都争相招揽士人为自己效劳,故礼贤下士蔚然成风。自孔子起,及后来的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都等着机会奔走他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屈原则不同,他执着地眷恋自己的故土,至死不愿离开一步。他在“陟开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时,就能感受到屈原对故国的热爱的是多么的深沉,对故国是多么的不舍。

屈原念祖忠君爱国,他恋乡,体恤民情;他积极进取,高洁而独立。这些精神和思想,到现在还深深地感动着很多人,激励着我们。



【参考资料】

1.屈原 《楚辞》 大众文艺出版社 2.赵逵夫 《屈骚探幽》 巴蜀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fa7345115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