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的创新发展历程

2022-04-25 11:3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史的创新发展历程》,欢迎阅读!
文学史,历程,创新,发展

文学史的创新发展历程





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有关“文学史”的研究,从晚清的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等算起,已有几代学人投身其中。作为二十世纪八〇年代崛起的学人中的一员,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平原教授,1985年与钱理群、黄子平一起主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而闻名学界迄今,已然是该领域成就斐然的学者。如果说,在早期的“三人谈”中,陈平原通过对“现代文学”、“新文学”等概念的质疑,只是尝试从观念上突破以往主流意识形态施加给“文学史”书写的束缚,那么,1995年的《“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和1996年《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等专文开始,陈氏则真正从理论探讨与研究实践两方面展开对“文学史”的专门论述。今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分别推出的《假如没有“文学史”……》《作为学科的文学史》这两部新著,收录了包括以上两篇专文在内近七十万的文字,可以说是陈平原教授最近十多年来有关“文学史”的理论思考与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

一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介入,有关“文学史”的书写及研究,度集中于对符合当时政治标准的作家、作品及相关思潮、流派的介绍与评价。如此单一的标准,难免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也由此导致了二十世纪八〇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的出现和“重写文学史”大潮的兴起。基于此前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新文学”等概念的探讨,陈平原教授随后出版的几部文学史著作①,虽然内容上与以往的“文学史”著述有所交集,但在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上却是迥然有别。这种差别,与陈氏在“三人谈”后对“文学史”的形成、建构等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密切相关。

1 / 3




与同时代“重写文学史”大潮中高举“文学性”、“民间立场”等大纛的学者稍有不同,陈平原在自觉避开意识形态笼罩的同时,深入反思“文学史”在整个人文学科中的“合法性”地位。早在《探究文学史的形成》②一文中,陈氏就提出,“应该追问作为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和著述体例三位一体的‘文学史’,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效用以及发展前景。”而在稍后《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小引》中,氏更指出,反省学科的根基而不是具体结论,必然涉及一系列重大问题,除了共通的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更与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文学革命’的提倡与追忆、国家权力对学术研究的制约与利用,以及中国学术传统与西方文学理论的互动等密切相关。”③有鉴于此,陈氏极力倡导一种跨越原有学科边界的研究,而他更是身体力行,自二十世纪九〇年代中期开始,十多年来着力在教育史、学术史等不同学科的视野中展开对“文学史”的理论探讨与实际研究。而《假如没有“文学史”……》和《作为学科的文学史》这两部新著,正是陈平原教授这一期间的阶段性成果。

《假如没有“文学史”……》是一部学术随笔集。除《小引》外,包含了“何谓文学史’”、“新旧文学史著作”、“文学史会议及文集”、“另一种‘小说史’”、“文学史研究新视野”等五辑。这五辑的内容,除了曾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诸多“文学史”散论外,还收录了大量相关著作的序跋、小引、后记以及学术会议的发言稿等。虽然都只是学术随笔,从整体上看,这些文字的主旨,大都与陈氏对“文学史”的理论探讨和研究思路有关,其中有些篇章,更可作为其相关著作的内容纲要或有力补充。因而,透过这些“逸笔草草,也自有其特殊魅力”的文字,读者仍能一窥陈平原教授最近十多年来在“文学史”研究方面的理论主张与学术思路。

2 / 3


在该书《小引》中,

因而,在该书的第一辑“何谓‘文学史’”中,陈氏就有多篇文章涉及“文学育”的相关讨论。比如,《假如没有“文学史”……》一文中,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fbae52f86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e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