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2022-12-29 06:2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鲁迅研究——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欢迎阅读!
鲁迅,教育观,浅析,儿童,研究

.



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



摘要:鲁迅的儿童观既立足于进化论的科学基础,又密切联系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因而超越了进化论,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本文将试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关键词:鲁迅;儿童;教育;发展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从他的作品折射出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当时专制封建教育体制的有力批判,而且对我们在21 世纪的今天开儿童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救救孩子”——对旧式儿童观的疾恶如仇

鲁迅作品描绘了在传统教育下部分儿童所呈现出的人性的丑陋面:(一)麻木的小看客。《孔乙己》是孩子看主人公的痛苦与潦落,对他的死也只是麻木无情的叙述。《示众》是孩子看群众,他们看秃头,看蓝裤腰,看奶子,看罪犯,他们不关心罪犯犯了什么罪,为什么示众。他们的唯一焦点是“看”这个动作本身,“看”变成了生活的调味料和意义,但正是这“看”使孩子的庸俗、冷漠、缺乏生机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嘲讽、轻视。狂人被嘲笑其疯狂,孔乙己被小伙计轻蔑:“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陈士成的学童也对再次落榜的他“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三种嘲讽。无论是嘲讽病征、地位抑或是知识才能,其实都隐含着冷酷、势利的毒素。(三)《孤独者》中魏连殳被街上一个“还不很能走路”的小孩用苇叶指着说“杀” 《在酒楼上》长富的儿子对吕纬甫更是瞪眼,“恶狠狠的似乎就要扑过来,咬我”

鲁迅在《随感录·二十五》曾说“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逆料二十年后的中国的情形如此” 因此,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是“救救孩子”,对当时吃人的社会所提出的人肉筵席,狂人想到的不是“救救自己”而是“救救孩子”因为他知道只有孩子才是未来的希望。中国传统的儿童观,源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残酷的封建等级统治,那么当儿女的就得遵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准则。显然,旧式的儿童观中,儿童不是平等的人,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一份养子防老的积蓄。旧式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像个“小大人”,总是以成人的标准“规训”儿童,用四书五经“催熟”儿童。鲁迅对这种旧式的儿童观深恶痛绝,“救救孩子”又何尝不是他毕生的呐喊。就在先生逝世前23 天抱病而写的《立此存照(七)》中,还又一次提出:真的要“救救孩子”,这“于我们民族的前途关系是极大的”《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今天,旧社会虽早已土崩瓦解,但旧式儿童观的社会阴影并没有完全消除。隔着百年苍茫的时空,今日我们面对儿童的生存现状,依然会对鲁迅的那句“救救孩子”百感交集。

1 / 3


.



二、适应天性——“尊个性而X精神”

《风筝》展示了“对于精神的虐杀”与“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的尖锐矛盾与冲突。在《风筝》里, 弟弟是一个既可爱又可怜的人物形象。说其可爱, 是因为作者赋予了他天真、活泼、肯动脑筋、勇于实践的性格特征。他虽然体弱多病, 心却燃烧着青春的活力。他最喜欢放风筝, 渴求趁大好春光, 手牵风筝, 在自由的天地里无拘无束地奔跑。可少年时代的“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所以不但自己不玩,而且也不让十来岁的小弟玩。但是弟弟为满足自己好奇、好动、求知的愿望, 追遂着别人的风筝,一会儿呼喊, 一会儿跳跃,分享着别人放风筝的欢快与幸福。中年以后,“我”由于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文明,懂得了游戏“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对于精神的虐杀”,因而心情沉重。为了得到“宽恕”“我”真诚地向小弟致歉, 出乎意料的是,同样已是中年的小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这一笔看似平常,其实写得极为深刻,说明小弟也被这种死板教育和文化氛围熏染、锻造成为了循规蹈矩者,已完成了“对于精神的虐杀”。这是使“我”更感沉重的。

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 就是扼抑少年儿童的天性、个性、创造性, 把他们变成循规蹈矩的模式化、呆板化的人。传统教育的这种弊端与整个社会的观念、文化氛围是完全合拍的, 家庭和社会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促成少年儿童的模式化和呆板化。鲁迅以他独具的现代心灵和理性眼光看到了这一点, 透过对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现象的描写, 展露出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野蛮和非人性的一, 令人心颤, 促人警醒。

三、身心健康——不被“潮流”淹没的力量

鲁迅写于30年代的短文XX的少女》形容走在旧XX大街上的时髦女人,“像一切异性的亲人,也像一切异性的敌人”,所表现得神气,“是在招摇,也是在固守,在罗致,也在抵御”。而XX少女,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则分明地“自觉着自己所具的光荣”,以及“这种光荣中所含的危险”。鲁迅说“这神气也传染了未成年的少女,我们有时会看见她们在店铺里购买东西,侧着头,佯嗔薄怒,如临大敌。”鲁迅认为社会潮流的险境逼使XX少女早熟了起来,在XX这样大城市里长大的少女或“童女”实际上是孩童和成人、少女和女人的一个奇异的混合体。

鲁迅认为儿童“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因此,父母对于子女就“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所谓“健全的产生”自然就是孩子从小应以身心健康为第一;所谓“尽力的教育”则大有讲究,“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可见他对教育应当造就具有阳刚之气、身心健全的强者之企盼,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这又让我不得不想到今年XX警方破获的一起未成年女性参与卖淫和介绍卖淫的特大案件。该案涉案人员多达20人,其中多数为在校中学生,2人为未满14周岁的幼女,这起案件中的一些少女,深受日本、XX等地腐朽文化影响,其行为呈现出所谓“援助交际”的雏形,即在校少女为获得金钱而与男性约会,从XX活动,她们对于钱色交易没有羞耻感。其中一些女孩家境并不差,出卖青春只是因为爱慕虚荣,喜欢购物、享乐,而手头缺少零花钱。有的女孩甚至一缺钱就主动“约会”嫖客,变成了“主动招嫖” 案件虽然告破,但留给国人的教训刻骨铭心,不能不进行反思。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057f6b9b1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2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