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夜》唐诗赏析

2022-10-02 00:1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夜》唐诗赏析》,欢迎阅读!
杜甫,唐诗,赏析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 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 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 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仗看牛斗, 银汉遥应接凤城。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夔州西阁。西阁面临大江,背负山崖,凭栏远眺,夔州的山川景物尽收眼底。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独坐高楼,对着窗外空山的景色,听着远处传来的砧杵之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诗。

开头两句写景点题,写出山城深秋之夜的环境。

第一句点明季节、景物,第二句写出时间、人物。秋天夜空晴朗,因而更使人感到景物的凄清,气氛的幽静。夜色渐浓,露水在渐渐凝结、垂落,楼下的江水,在静静地不断流淌。周围的山峰,像巨人一样屹立。

夜风轻拂,一切都是那样柔和、安祥。然而这寂静幽美的境界,却触拨了游子的心弦,引动了他的万千愁绪。

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夜景:远处〞长江水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灯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渔舟,新月高悬,万籁俱寂,这时从城中传来一阵阵捣衣的砧杵之声,回荡在夜空之中。两句写景和上联结合,增加了画面的优美。在这幅画面中,高天是深蓝的,疏灯是飘忽的,月光是柔和的,空山是黝黑的。秋夜、碧空、新月、露珠、江水、渔火、山峰,相互辉映,在这优美的画面之外,又传来断断续续的捣衣声,这岂能不触动诗人异乡作客的无限愁肠呢?

五、六两句由写景转到抒情。南菊再逢〞,是指诗人从成都东下至今已近两年。杜甫是永泰元年〔765〕四月从成都携家东下的,但秋天到达云安之后,因肺病、风痹等病复发,只得留下养病,次年夏初才抵达夔州。秋天,又从山腰客堂迁居西阁,因此说南菊再逢〞。此时诗人除了肺病和风湿痹症以外,还患有糖尿病,


所以说人卧病〞。南菊再逢人卧病〞,刻划出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处境和心情。因为时局动乱,战争不断,诗人已经很久没有接到故土亲人的来信了。夔州在长安和洛阳的南面,所以称故土的来信为北书〞。北书不至〞,自然是有具体原因的,这里却说是雁无情〞,就取得了意在言外、言而无尽的艺术果。

最后两句由个人的身世遭遇写到对故土的思念。

上句写自己走到室外,倚杖步檐,仰看星斗。下句写由银河想到长安,说明思念故土的心情。步檐〞与西阁照应,倚杖〞与人卧病〞照应。牛斗〞即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斗宿〞,二星都在银河的旁边。由牛斗〞而到银汉〞,由银汉〞而到凤城〞,一层一层地表现出了诗人由仰望星斗到眺望故国的过程。诗人对故国长安的无限思念就蕴含在这伫立步檐倚杖远眺的老人形象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09e892ea6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