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课堂情感教育

2022-11-15 09:1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古诗词课堂情感教育》,欢迎阅读!
古诗词,课堂,情感,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古诗词课堂情感教育

作者:李丽丽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2年第05

语文虽说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但也有相当的人文性。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外,还要求富有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不顾及古诗词中的感情,即文章本身蕴含着的情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

高中生在整个高中期间需要背诵的古诗文篇目很多,学习的古诗词也非常多,学生能大范围地接触古诗词,而在高考的需要下,学生要更多地读、背、记古诗词。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辅以一定的指导,从诗词的情感入手,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美好意境。这种诵读强调用情,即面对诗歌凝练丰厚的语言和美好的意境,读者要用心灵去感受,借助想象和联想,置身于境界之中,与作品产生共鸣,品味意境之美,把读诗过程变为一次情感旅行。如体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限亲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美爱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浓浓乡情,忽闻岸上踏歌声,不及汪伦赠我情的拳拳友情。也可以品味风格,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清丽,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奔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壮…… 二、赏

鉴赏即鉴别、赏析,鉴别是认识和分辨,赏析是审美的过程,是更高层次的能力展现。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中,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受重视。对诗歌进行鉴赏,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形成,因为诗歌的美既直接又多样化,容易感受而又回味悠长。首先,借助于朗读时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可以进一步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从字、词等方面入手,利用想象、联想对诗歌描绘的画面进行表述,更加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情感,让学生置身其中,受到熏陶感染。此外,可利用学校社团时间安排一些文学讲座,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可以是教师精选经典诗词,挖掘其深厚的美的内涵进行赏析,也可以直接放映《唐之韵》一类的光碟,让学生在诗词之美中流连忘返。其次,在获得了充足的感性认识并吸取了一定的理性经验后,让学生自主鉴赏一些诗,将个人的分析、见解诉诸笔端。比如,教师在用多媒体手段赏析《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感受该诗的美,再动笔成文,发掘诗中美的因素。学生可以挖掘出多种多样的美,如春江潮水连海平的辽阔美,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观美,滟滟随波千万里的动态美,江流宛转绕芳甸的秀雅美,月照花林皆似霰的幽静美,空里流霸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的朦胧美,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哲理美,等等,真是美不胜收。以美的诗句陶冶美的性情,可收到美育美之功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写

较长时间来,由于考试导向的原因,学生很少动笔写作。在学完诗歌单元后,可让学生尝试创作。学写古诗词,不求严格的平仄韵律,但求有古诗词的味道;学写新诗,强调写真性情、真感受,表达健康向上的情绪。写诗的过程若结合名胜揽景、假日采风等活动,效果会更好。改诗时,教师要注意找寻语言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互评互改,将诗越改越好。

对写景类、哲理类诗,可以限要求让学生作改写。如根据高珩《春日杂咏》展开想象,从周围环境、春天景色、全诗寓意等方面着手,将该诗改写成一篇短文。又如,阅读小诗《蒲公英的遗产》(秋天/蒲公英老了/子女问/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给每个孩子/戴上一把远飞伞),加以想象和补充,用散文的笔调,把这首诗所显示的情景描绘出来。

对叙事类诗,可以作改写。如改写《兵车行》第一段为电视连续剧中的一个场面,要求运用电视剧画面语言,完整准确地反映诗歌内容。又如,将《诗经·静女》改写为话剧,将诗作内容舞台化。也可以续写,如续写《卖炭翁》,想象人物后来的命运。

对某些古诗词,通过白话文来翻译、改造,是一种很有趣的训练方式,笔者称之为。可以将作品成新诗、散文或散文诗。如诗译《诗经·氓》;散译《雨霖铃·寒蝉凄切》;用散文诗的形式改写《山居秋暝》等。译写对加深原作理解,打造文采语言是非常有用的。

除了理论上的导引,更要辅以必要的文学实践活动。读诗、写诗、采访、讲座,活动类型很多。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诗歌创作中找寻到了乐趣,就可带动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诗歌阅读教学本身就是认知与审美交融的对话过程,是知识建构与情感熏染、心灵建构同步的过程。在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文本主体这三个各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关系中,情感的交流碰撞是使对话走向深入的关键。我们在经典诗歌课堂教学中,面对多元化的学生,面对躁动的社会环境,作为教师,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情感熏染策略,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五彩缤纷的情感世界,才能调动学生热爱诗歌、学习诗歌的主动性,从而也就真正达到了素教育下的情感熏陶目标。 (责任编辑陈剑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6113c4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