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春江花月夜》之美学管窥

2022-08-01 18:12: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春江花月夜》之美学管窥》,欢迎阅读!
春江花月夜,管窥,唐诗,美学

唐诗《春江花月夜》之美学管窥

作者:方硕文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8



要:本文旨在通过美学视角,运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通过对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之美感成因与形成过程分析,解读其流传不朽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意境 审美体验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历来被人所称赏,素有“以孤篇压倒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之美誉。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都能感受到美。那究竟这美因何而来,下面试来分析。

一、意境之美

(一)胸罗宇宙,思接千古

叶朗在《美学原理》一书中,对意境的解释如下:“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的‘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另一方面,‘意’也就是从对于某个具体事务、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a

而《春江花月夜》一诗,几乎完全囊括了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全诗从江月之景出发,将目前之景从时间和空间无限扩展开来,由有限的景物扩展到无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从横向将空间之境无限扩展,“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又是纵向将时间之境无限延伸,一横一纵的延伸扩展,将境界拉长到了与天地宇宙相等的程度了,以江月为核心,辐射四周,构成一个立体丰满的结构,这个结构覆盖在一片月光之中,丰满、优美、阔大、空灵,可知而可感。所谓“境生象外”,无限扩展到无穷无极的景象所形成的, 便是同样无限延伸而无穷的意境。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与历史感。这就是《春江花月夜》一诗的境界美之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云:“诗人与宇宙人生,必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b 而《春江花月夜》便是“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范本。诗人既是宇宙无穷时空无极而人生有限的观测者,也是人生短暂远别之悲的抒发者。这种游走于宇宙人生内外的境界,让全诗行文流畅境界阔大而情感精微,“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c,文章词气贯通,意境优美而情感流畅。

而《春江花月夜》之意境并非只有大而已,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之下,个体并非渺小不可见,作者的笔触很快随着月光转到了游子思妇这样渺小的个体之上。游荡在江渚之上的游子与幽居于高楼之中独对明月的思妇与这阔大优美的境界交相辉映。对宇宙时空的哲思与追索和对离人的怀念与眷恋水乳交融,既有宇宙意识又充满人文关怀。虽然宇宙之思与别离之愁截然不同,然而两样截然不同的情感却交织在相同的月光之下。之所以如此和谐,便是因为这两种情感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便是人;不管是“杞人忧天”式的大哲思还是“离愁别绪”式的小悲伤,都在人的情理范围,而这两种情感抒发的流畅而真挚,个体的宇宙意识生命忧思和人生的喜怒哀乐交织,形成了圆融和谐的意境。

(二)随物婉转,与心徘徊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物色》篇有言:“写气图貌,既随物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徘徊。”d 而《春江花月夜》之中情景融为一体,所描绘之景物与所表达之情感水乳交融,形成了优美流畅的艺术境界。

《人间词话》亦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e 我们在看《春江花月夜》时,不仅能感受到诗人落笔时景色之空灵清澈,亦能感受到这优美澄澈的春江花月夜之下,诗人对时序流转的淡淡迷惘、对远别之人的深深思念。诗人几乎是客观写景,在描述游子思妇时也是以他者的口吻在描述,可是诗人的追索与情感,读者却是几乎感同身受。因为诗人早已经和笔下的境界融为一体。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整体的情感落到实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哀愁变成了“相思相见知何日”“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的个体的离别,都融入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优美景色之中,这种交融之下产生的优美意境,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江月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全文之中处处有月,处处有人,主客一体,物我合一。

刘勰提出“神与物游”,司空图则言“思与境偕”,都是个体思想情感与所描绘之景物完美交融之意,而如何做到,便是“随物婉转,与心徘徊”,在心与物之间建立起共感,做到主客体统一,形成浑融优美的意境。这种意境之下的读者,只感受到江山无限风月无边,自己置身其中,不知今夕何夕。

二、美感的过程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如此阐发对《春江花月夜》的感触:“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他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对人生、宇宙的初觉醒的‘自我意识’,以及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流连。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尽管口说感伤却‘少年不识愁滋味’, 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 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f 对这首诗能够感受到美,然而,这种美感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

(一)移情

移情是一种知觉过程,其特点是通过情感将某些基本的心理内容投射到客体上,使客体同化于主体,与主体达到某种程度的融合,使他感觉到仿佛置于主体之中。且看诗中两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作者的追问,不仅是把自己同化于江月之中,而且将江月人格化了,江月与人合一,主客一体。在作者对江月之景聚精会神的观照中,作者对宇宙时空的追思投射到眼前仿佛万古不变的静谧景色,正是叶朗在《美学原理》一书中举出朱光潜的观点来解释的移情:“朱光潜认为移情作用就是在审美观照时由物我两忘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物。物我交感,生命宇宙同时震荡,便有赖于移情作用。”g

(二)联想

将诗中宇宙的大意境与人生的小意境相接的,便是用的联想,“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由江水联想到荡舟之上的游子,由明月想到高楼之中的思妇,由月光又想到了它一定照过思念之人的妆镜。为什么偏偏只想到了思妇游子,却没有想到别的东西?因为作者特殊的感情在,联想的发生是无意识的,然而更深层次却还是因为感情的存在,使的游子与思妇对诗人而言别有不同,有如被特殊标记之后储存在脑海里,这种特殊的标记能够在任何情况之下被触发。联想包含过去的经验,离人的妆镜台也许


在某个时刻给过诗人特殊的印象,也许是离人梳妆之时曾回转的秋波,让游子对这面镜子印象深刻,月光映照之下,首先就想到了那一面“特殊”的镜子。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当代人改写的陆游的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冰河也是你。”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她”?因为“你”对叙述者而言别有不同,有特殊的感情在,使得叙述者无论看到什么都能够联想到“你”。朱光潜在论证美感与联想时举出的例子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论证称因为芳草与绿罗裙的颜色相近,才产生这种联想;其实不然,世上绿色的事物如此之多,他却偏偏只记得绿罗裙,便是因为对绿罗裙的主人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特殊让记忆尤其容易被提取,使得见到芳草也能想起曾经的一条美丽的裙子。

《春江花月夜》之中空间转换用的是联想,而构成联想的是特殊的情感;笼罩在江月之下的物象如此之多,作者却只想到了游子思妇,便是“情有独钟”。而正因为如此,情感的抒发才如此自然,行文才能如此流畅,意境才能如此圆融。

(三)“当下”审美体验

《美学原理》中又道:“美感(审美体验)是与人生和生命紧密相连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的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h 美感是“当下”的,作者在面对江月时,却是思维刹那间连接宇宙,然而不管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对流转时空的追索也是发生的当时的一瞬间。审美具有瞬时性,“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时空流转在作者创造的意象的世界里,那些宇宙万物的纷杂变化、人生的代际更迭对诗人而言却又是一瞬间的事情,这一瞬却又永恒定格在诗人的审美世界里,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的统一,它既是审美的,又是哲思的。这种被定格的审美体验和延伸出来的意境,感染了百代读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1759e05f8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