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2022-04-01 14:3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咬文嚼字》,欢迎阅读!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

2、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学习如何分析文章并理解其方法 3、把握作者有关“咬文嚼字”的观点,了解其基本方法和作用 思想情感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求真务实的“咬文嚼字”精神 3、学习作者谨严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思想及其情感 2、学习掌握“咬文嚼字的”的观点、方法、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掌握咬文嚼字的意思以及重要文学常识;掌握文章中难读字词;晰文章主旨以及结构。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清末湘军在攻打太平军之初,败于湖南岳州、靖港。湘军首领曾国藩痛不欲生,陷入绝望,投入江中,想以死洗辱。被其左右救起后,上书朝廷报告军情时称湘军屡战屡败,请求严议。其左右建议曾国藩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曾接受了这一建议。朝廷看到奏章后,认为曾国藩虽然连遭失败,但仍坚持战斗,其忠心可嘉,不仅没有严议,反而予以重用。曾国藩从中受到鼓舞,精神大振,便重整军务,誓与太平军血战到底。最后,终于攻破天京城池,成了清朝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有功之臣,受到朝廷嘉奖。

这个故事里,曾国藩巧妙地化“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就造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意思:前者指作战不利,总是战败,战术、战法有问题;后者则为不怕失败,战斗到底,意志顽强,值得赞扬。这就是中华文字的力量。今天我们就跟着朱光潜先生的脚步去领略一下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体会咬文嚼字的力量。 二、何为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出自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云:“过度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但是朱光潜先生却赋予了这个成语新的意义:提倡遣词造句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以求做到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使之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


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四、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通常是对某一种观点或哲理的议论,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 五、分析文本

利用选择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 ⑴第一部分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快速找出15段中作者所引用的例子,分析作者分别注入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咬嚼”的内容有: 作者的观点为:

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

王若虚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的故事;文章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 “推”和“敲”的故事; 文字和情感密切相关,要注意意境。 2、针对以上观点,师生看多媒体,学会举一反三。示例如下:

①辨别“吃在中国”“在中国吃”“在吃中国”三句话的意味(设计目的是,此例证明:短语变序,即改变句式,就产生不同含义或情感。)

参考答案:吃在中国——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想吃美食,到中国去。此两句含有自豪之情,含褒义;

在吃中国——挥霍公款,吃穷中国。此句含有愤怒的情感,含贬义。 ②辨别“给我一枝枪”与“给我一枪”、“船长没喝酒”与“船长今天没喝酒”两组句子的意味。(设计目的是,以此例证明:文字增减后,意味也不同) ③辨别“ 採(踩)着老奶奶上岸”的意味。(设计目的,以此例证明:文字和情感密切相关,要注意意境。)

参考答案:“採”,“搀扶”意,有做好人好事的情怀;“踩”,“践踏”意,行为极端恶劣;

3这些例子,归根纠底,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请到文中筛选。 明确: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更动了文字就是更动了情感。这就是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时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 ⑵第二部分

①通过《青玉案》《送扬子》中的“烟”启发同学们对联想意义的理解。 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忧愁、离别之情想浓烟密布一样深深的缠绕在心里,看到这个“烟”字,我们就可以联想到作者们当时是有多么的闲愁和依依不舍之情。

②品味“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三者之间的区别,并体会文字联想意义所带来的效果。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提示: 小龙团是当时的一种贡茶,自然会联想到皇帝,以比喻它是来自于天上的,于是就进一步联想到天上的小团月,喝着用惠山泉水泡的小龙团茶,就像是天上的小团月照着第二泉一样,清沁肺腑。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


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效果。

道理: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③理解套板反应,并分析其所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

“套板反应”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是指经过数次感受过的事物,们就会习惯它,对它视而不见。又被称为“机械化”和“自动化” (大家在第七段找找这样的现象对作者和读者分别有怎样的影响?)

明确:就作者而言,其运思布局就会流于板滞和生硬;就读者说,则无法引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体验。

道理:动辄“掉书袋”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所以我们要敢于创新,克服“套版反应”。 ⑶第三部分 归纳文章主旨

同学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里面对咬文嚼字的要求和目标。

明确:要求: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所以呢,学完这篇文章,我们要达到艺术的完美,就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17a883af5335a8102d220b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