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导学案

2022-04-01 07:11: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军行导学案》,欢迎阅读!
军行

辽中县第一高级中学 学生导学案 编号:YW DX—《唐宋诗词鉴赏》-0442014-11.10 编制: 王宏利 审核:王宏利 Liaozhong No.1

Senior High School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导学案——《从军行》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三维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

目标 过程与方法:诗歌鉴赏思想情感和手法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重点 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透过试题发现答题规律; 教法

学生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

个人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特色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作者介绍: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江宁、京兆,尚未确定)。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二、

思议

名诗对联

北风卷地白草折,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但使龙城飞将在, 。(唐)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 。(唐)高适《燕歌行》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

诗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2]

,红旗半卷出辕门”,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

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

1页,共4



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结合赏析回答问题:

1、大漠风尘日色昏描写了怎样的风光?

2、诗歌在描写战争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三、

展评

下列各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不属侧面烘托的一项是( A、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东船西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页,共4


辽中县第一高级中学 学生导学案 编号:YW DX—《唐宋诗词鉴赏》-0442014-11.10 编制: 王宏利 审核:王宏利 Liaozhong No.1

Senior High School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四、 小结 侧面衬托:

烘托,远为中国画技法之一,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要表现的景物更加明显突出。借用为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技法,则指对所要描写的人或事物做侧面的渲染和衬托,使其更加鲜明。烘托的种类方式多种多样,有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有以景物烘托事物的,有以人物烘托景物的,有以事物烘托人物的,有以人物烘托人物的,有通过写对方来烘托己方的。有通过写反面来烘托正面的,等等,不一而足。

注意: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

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先渲染,后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通过渲染而达到烘托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是很普遍的。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五、

检测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

3页,共4

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1、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六、迁移(补注一类的)

赠李愬仆射二首(其一) 王建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

失:



4页,共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188af96cc1755270622080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