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对弱势群体的意义与缺憾

2023-05-01 16:23: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作品对弱势群体的意义与缺憾》,欢迎阅读!
缺憾,弱势群体,文学作品,意义





文学作品对弱势群体的意义与缺憾

摘要:本文立足于当今社会实际,着眼于文学作品对于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关注,探究作品中所描绘出的弱势群体的状况对于现今社会的发展的积极意义、未来发展以及缺憾之处。

关键词:文学作品 弱势群体 意义 缺憾



每个时代都会有那么一群人,因为各种原因,生活在物质或者精神的窘境中。这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底层人民需要社会的关怀、需要政府的帮助,也需要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文学作品来表达心声。



一. 文学永远是弥漫着的香料,不是可以直接引爆的火药



不可否认,当代中国步入了新的时代,进入了能促进社会飞跃的转型阶段。21世纪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时,社会矛盾最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处理得好,国家就可能较顺利地进入到一个新发展阶段;反之,结果就是社会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社会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甚至使社会陷入倒退1可是国际经验这一组数字的意义在当代的中国恐怕还不够确切,面对一个人口超过十三亿的国家,多么保守的估算都是苍白无力的,这些经过专家的统计推算就好像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影响一样,再积极的文字也只是去感染心灵,却没有给社会的改良提供坚实的动力。

终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需要关怀的呼唤不只来自底层人民的内心,而是由更多的知识阶层去表达。那么,为什么如此特殊的工作不是由当时的政府首倡呢,或许真的就如作者的性质本身一样,自身的无力才能更加清楚的看清底层群中的弱势,其实无论多么资深的读者恐怕也始终不能明白那些并不唯美却温柔有力的文字是简单的关怀,还是对掌权人的希望,尽管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研究人员,可是真正给社会留下的可能是脱离了作者本意的东西吧,只剩下那点点的文学价值,而惹人深思的关怀呼吁却随着记载文字的载体一同腐烂了。



二. 弱势群体问题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文学不只是一种虚构



弱势群体问题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不是个人品质问题,它的核心是社会制度的结构,是社会分配基本权利义务的方式,也是通过社会合作产生利益的方式”2这样看来,弱势群体的问题又不得不与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联系起来了,如果说阿Q死于混乱的年代,祥林嫂死于愚昧的封建,那么八贵就是挣扎在发展中的和谐时代了。



12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3.249. 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1-21245






社会的矛盾充斥在生活的每个领域,矛盾的尖锐与平缓由社会学的专家定性。政府表示,弱势群体问题从没被忽略,只不过它并不属于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政府将逐渐出台政策进行调节。可是看似风平浪静的和谐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慢慢扩大已经犹如暗流般的蔓延开了。从前的文学作品中弱势这个词只属于农民,新中国的成立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改革的推行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福利免除了税收,是不是这样就使农民群众得到了所谓的社会公平?恐怕是没有人能做出肯定的回答的。有很多的人其实根本没有权利讨论这个问题的,因为颇为恐怖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弱势,什么是弱势人的生活,甚至什么是真正的农村,么是“山里人”夸张的引用一个富家孩子到农民家做调查时感叹的一句话,“这屋子能住人么?”恐怕当地的人没有一个愿意将这句话视为笑话,因为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方都分布着大大小小与此相差无几的屯子、生产队,或许现在连文学品中也很少见到像“生产队”这样的字眼了吧。不久前,弱势这个词同样还属于乞丐,尽管这个称呼是看似中性的。但仍有人曾抱怨过媒体在称呼或是报道一些流浪街头的乞讨者和捡废品之人时,直接叫乞丐或捡破烂的(厦视二套新闻追追追在报道《海滨公园被这一群乞丐占着时》就是这样直接叫这一群乞丐)其实,无论是媒体的节目中或是文学作品中,按照台湾跟香港的习惯,对这一群人的称呼是叫街友和拾荒者,以表对这一群人的尊重。虽然称呼的正式与随意并无法确定一个人的强势与弱势,无法确定对其公平与否,可是试问,有几个人听到过拾荒者的心声?一类连说话的声音都无法被别人听到的人群,何谈权利,何谈公平呢。或者,被人们认识的永远只是活在鲁迅书中的阿Q、祥林嫂,罗伟章的“拾荒者”八贵吧。说到底,被记住的只是这些角色和故事,却没有发展那种要求社会改变的精神。

过去的尚且没有过去,如今,居然连读着圣贤书的学生和西装革履的白领们也沦入了弱势群体的边缘。

“鲁迅”终于在小学课本中遭到了驱逐,是因为社会不需要激进和危机意识了么?原本就是充满童话故事的小学语文课本终于也要扼杀最后的真实了,中国式的英雄是不是霸占了孩子的整个童年呢?在课本中的英雄仿佛成了神话,只要是为了国家,连牺牲都可以违背自然的法则。然而孩子们不需要懂,毕竟没有人告诉他们那就是真实的,等到童年的最后他们自然会发现那种文学叫做虚构。不是孩子就必须丧失自己的“知情权”?他们是否获得了公平的对待?当专家不断的用中国青年与外国青年比较时,总有几十年不变的结论:中国的孩子更擅长记忆,而在外国的孩子更擅长动手实践。其实更直接的借口是中国的孩子比较弱势,无论是生活和学习都要得到特殊的“照顾”。文字固然没有流淌着的翻滚的热血,也没有水晶球般的魔力,可是仍然有人在心中将文学所传播的正义埋下,浇灌着让它生长。可是中国的社会扼杀了“真实”的种子。

在国内争议不断的是社会主流的80后,他们叛逆,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思想开放。就是这生长在社会转型时代的一代人,不断拼搏,可是大多数人最终却无奈被时代抛弃,在诸多领域忍受折磨。因为这一代人的求学就业,了解了“潜规则”,这一代人的拼搏,见证了新名词“蜗居”“蚁族”,连最平凡的词汇“房价”也是多数的80后所没有勇气面对的。他们不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却不幸步入了弱势群体的行列,他们的声音被社会听到,他们的拼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可是他们的努力却永远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他们去付出的。尚不如网络上的调文学写的直白:刚上大学,我们怀着憧憬看了《奋斗》,当我们踟躇的时候,我们看了《我的青春谁做主》,就当我们即将豁然开朗的时候,一部《蜗居》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19b91bac77da26925c5b06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