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湘夫人图>赏析

2023-01-22 21:3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傅抱石《湘夫人图>赏析》,欢迎阅读!
傅抱石,赏析,夫人

傅抱石《湘夫人图>赏析

作者:暂无

来源:《收藏/拍卖》 2013年第7



文:孟召汉图:西泠拍卖

人物画是傅抱石先生在山水画之外所寻到的畅心达性的又一门径。先生的人物面,取材于古典诗词,格调高古,立意不俗,在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上世纪40年代初1965年去世,其间他以屉原及其诗歌——《九歌》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人物面作品。 《九歌》中,《湘夫人》是傅抱石最喜欢表现的题材。

傅抱石以屈原及其诗歌为题材作画,一方面来自其对屈原诗歌的喜爱,另一方面则与其有着亦师亦友关系的郭沫若密切相关。上世纪30年代初,傅抱石赴日留学,结识了因“四一二”政变流亡日本的郭沫若,两人日后的深情厚谊由此发端。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初,时任民国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正在重庆主持抗日宣传工作。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赴重庆担任三厅秘书。因此也开启了他艺术生涯中的高峰时期——重庆金刚坡时期。

傅抱石在担任三厅秘书期间,政治思想上深受郭氏影响。为回应抗战号召,1942年郭沫若创作了历史话剧-《屈原》。194311月,傅抱石第一张《湘夫人图》的创作完成可看做是其对郭沫若文艺创作思想的呼应。他在画中自题日:

“屈原九歌自古为画家所乐写,龙眠李伯时、子昂赵孟頫其妙迹尤光辉天壤间。予久欲从事,愧未能也……此时强敌正张焰于沅澧之间。因相量写此,即撷首数语为图。至夫人服饰种种,则损益顾恺之女箴史。中土墨宝,固莫于是云。时民国癸未十一月二十一日,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山斋记。”

次年,郭沫若在此画上亦跋日:

“恩来兄以十一月十日,由延安飞渝。十六日适为余五十三初度之辰,友好多来乡居小集。抱石、可染诸兄出展其近制。恩来兄征得此《湘夫人图》,将携回陕北。余思湘境已沦陷,湘夫人自必以能参加游击战为庆幸矣。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郭沫若。”

人物画自诞生时即有着“成人伦,助教化”的鉴戒功能。在此,这一功能满足了傅抱石以艺术救国的政治理想。这与郭沫若“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的艺术思想别无二致。

此本《湘夫人图》,设色幽淡,画风古雅,构思巧妙。画中湘夫人左顾而右探,迎风独立湖畔,双眼迷离,遥望远方,衣带随风轻举,落叶飘落于四周。人物衣纹如春蚕吐丝,画家以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立的高古游丝描绘人物,巧妙地将树叶顺势分布于画面左上方至右下方,不仅突出了“秋风”,更多了几分装饰意趣。

此画虽无年款,但由题跋地点可知,作于1946年以后一即画家自四川归南京之后。对比同类题材、同样风格的绘画作品,可以推测作画时间大致在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期。此画较之40年代所绘第一件《湘夫人图》,多了几分豁达,多了几分沧桑,多了几分潇洒,更祛除了最初隐含于画中的政治意义,直面湘夫人祈之未至、盼而未到的惆怅之美。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乌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苣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涭……”《九歌·湘夫人》




这篇词描写湘水之神——湘夫人与湘君相约于洞庭湖畔,湘夫人苦等湘君未至,望眼欲穿,恍恍惚惚地遥望远方。大文学家屈原根据流传于楚国的祭歌整理出这篇在文学史上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作。相传,湘夫人的原型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五帝”之一的舜,南巡至湘。未曾想,帝舜撒手人寰,二女痛哭不已,泪水滴落于湘江之畔的竹子上,随即竹竿之上现出斑斑泪痕,后世名日“湘妃竹”。

《九歌》作为《楚辞》中的名篇,在绘画史上,被众多画家反复描绘,并成为人物画史上的一大“母题”。精通画史、画论、画法的傅抱石,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湘夫人》这一“千古常新”的题材发挥到极致,可谓“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他以魏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为技术支援,以战国《楚辞》为文化支撑,对绘画史上“诗画一律”、“古意”等命题作了全新的解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1eab6f4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