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发展简史

2022-07-22 13:03:4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发展简史》,欢迎阅读!
简史,社会学,发展



第二讲 社会学发展简史 讲座一 社会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1.1 社会学的提出

社会学”在语源学上的意义是关于社会的学问, 由拉丁文societas(社会)或socius(社会中的个人)和 logos(词、学说、学问)两个部分组成。对于社会学究竟诞生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但绝大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A.孔德在1838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 4卷中正式提出的,并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的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演变的过程。孔德在探讨人类科学知识体系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为社会学是继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后的一门关于社会现象的最复杂、最重要的学科,因为它必须综合利用前述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社会领域的各种问题。



1.2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学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同任何其他一门社会科学一样,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基础和历史渊源。可以说,社会学的产生既是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得以存在的基本依据,也是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理论概概括与系统总结。

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说,它主要诞生于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困惑与动乱之中。尤其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社会开始并很快完成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场转变不但造成了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导致了资本主义体系的最终建立,同时也摧毁了城市中的封建行会和农村中的庄园经济,并造成了小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大批破产。可以说,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西方社会经历了一次有史以来最为深刻和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使得整个西方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来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也空前地扩大和激化。特别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财富的极度增长和无产者的极度贫困形成了鲜明对照,从而引起了新的阶级对抗和阶级冲突,初生的资本主义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铺天盖地而来。

西方社会的工业革命首先是在英国爆发的,其带来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迫使大批农民离开了土地而进入了工业和城市体系中,由此,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厂在一系列技术革新下创造的已不单纯是物质产品的数量,而且使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也大幅度增加。适应大工业的要求,社会组织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现代分工体系和科层制随之出现,以市场为中心的整个资本主义体制开始确立。因此,西方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也摧毁了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促成了阶级结构的变化、都市化、宗教变迁,以及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种前所未有的变迁使得先前积累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的传统解释失去了意义,并因此引发了对新的理论的需求。也正是基于变迁造成的国家与社会、社会与个人的过度分离,才使人类有可能第一次科学而理性地将社会作为自然的历史

1




过程进行观察和思考。

除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政治革命也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催生了社会学理论。早在18 世纪末, 法国就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但在其后的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政权多次易手, 社会生活极不稳定。权欲和钱欲使资产阶级贪得无厌, 无产阶级不能忍受残酷的剥削, 掀起了广泛的社会主义运动。1830 7 月, 巴黎工人发动起义, 力图推翻复辟王朝,到1848 年, 革命风暴更是遍及整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政治的动荡、经济的衰败、路易十八的专横,使法国处于大革命后社会的大动荡和大衰退时期。社会学创始人孔德(A.Comte)就像大多数法国人一样, 渴望社会的安定, 希望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活。“孔德创立社会学 是因为他看到大革命对法国社会和文化遗产所造成的残酷破坏, 非常悲伤, 乃决心考察研究人类社会事象之运行, 是否有其客观的原理原则, 寻出原理原则后, 应依照之以重建社会, 使其由破坏衰敝再恢复到繁荣康泰”。因此,社会学从诞生之时起,事实上就已经把如何重建社会秩序确定为其理论追求的一个中心议题了。

因此,社会学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与1819世纪欧洲发生的“两次大革命”分不开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848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1848年的革命在欧洲结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从此资本主义制度和现代社会体系在西欧得以确立。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已经从进行社会革命为新制度扫清道路转为维系和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权,并在此前期下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同时,无产阶级已经形成阶级,团结为一股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发展,同时酝酿着战争和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在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正在积聚力量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面对西方社会的种种变革及其社会危机的出现,西方社会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和理论体系来重新组织和安排社会生活秩序,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学及其理论建构活动就应运而生了。美国社会学者约翰逊(;二是这种变迁获得了来自知识界的有意关注,因为正是“急剧的社会变迁……有可能提高人们自觉的反复思考社会形式的程度。戴维·波普诺D.Popenoe针对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变化也指出:“旧的社会秩序已被打碎,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学受到青睐是因为它可以提供新的认识与新的观念。”而吉登斯(A.Giddens)则直接指出,它“不过是对因工业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导致的旧制度的崩溃所产生的秩序问题的种种反应而已”



1.3 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19世纪30年代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时,就明确地将其规定为一门旨在以实证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社会学虽是偶然被冠以这个名称的,但它在诞生伊始便以实证主义的面目出现,却并不是历史的偶然,其思想源头既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中的经验主义传统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又与近代英国的功利主义、法国实证主义、德国的历史主义和美国的实用主义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相关联。

1.3.1 经验哲学传统与启蒙思想的影响

2




17世纪经验哲学的代表人物培根(Francis Bacon)强调:“在以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的知识之外,没有别的真实的知识。”这一命题后来成为孔德实证体系的核心观点。此外,贝克莱(George Berkeley、休(David Hume)和牛顿(I.Newton)都强调把人的知识限制在可直接观察的范围以内的认识论,他们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实证精神,直接影响了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可以说,孔德的实证主义是贝克莱和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与牛顿的机械论哲学的结合。孔德由此得出他的实证主义原则: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此外,18世纪的启蒙运动对社会学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维科(;二是孟德斯鸠(;三是伏尔泰Francois-Marie Voltaire狄德罗(D.Diderot)和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批判理性主义。上述学者的社会思想致力于摆脱迷信的束缚和对社会进行科学的解释,相信科学基于事实,并努力分清事实和价值观念,相信客观的社会科学知识是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及其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法国又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孔德曾潜心研读过孟德斯鸠、卢梭和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的著作, 深受他们的社会思想影响。孟德斯鸠曾断言, 政治法律现象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孔多塞表述了人类进步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观点, 认为在历史的进化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社会思想、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演变。可以说,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和社会进化的思想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及其主流思想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

1.3.2 自然科学革命的推动及其影响

长期以来, 关于社会的思想和许多其他知识一起, 以统一的形式包含于哲学之中。与此相适应, 许多社会科学内部,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占据统治地位。自1617 世纪开始的自然科学浪潮冲垮了原大一统哲学体系, 许多知识领域逐步从这种大哲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还强有力地冲击了当时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18世纪,受以牛顿为代表的古典力学的影响,许多学者在进行自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运用古典力学的基本方法致力于对社会过程的研究。如法国著名科学家拉普拉斯(;昂利圣西门(Claude Henri Saint-Simon)1813 年所写的《人类科学概论》中指出,关于人类的研究至今还是“臆测性的”和“以猜测和推想来确定事情的”,而应该“使人类科学具有实证性质,把它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并用物理学的其他部门采用的方法进行研究”,使之成为“实证科学”,即“社会理学”。此外,还有学者按按数学法则提出“政治算术”,按生物学规律提出“社会生物学,等等。

总之,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家们凭借观察、实验等实证主义方法已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就。这场科学革命不仅带来了技术的进步,还强有力地冲击了盛行于社会哲学界(当时尚不能称为社会科学)的那种只知引经据典而忽视观察求证的认识方式。这些充溢着新思想的“新学科”,形成一股列宁称之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 “正是在近代科学革命的过程中,以经验资料的积累和分析为特征的实证主义方法,取代了将超自然的启示和以往的传统作为知识和真理的主要来源的信念。”其后,孔德正式提出实证主义的命题,将之作为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1.3.3 西方近代社会思想传统及其影响

受欧洲经验哲学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西方近代社会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或多或少是与西方各国思想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也成了社会学形成的直接来源。概况来说,主要有英国的功利

3




主义传统、法国的实证主义传统、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和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

1)英国的功利主义传统。英国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传统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和穆勒(John Stuart Mill)。所谓功利,是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功利主义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道德原则,提出为了增进个人的幸福和保证个人的利益,需要增进社会的利益和幸福。所以它又被称为“最大幸福主义”。如果当事者是个人,那么就以个人幸福为标准;如果当事者是政府,则以社会幸福为标准。而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最高的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理论,它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且引用“效用”这个关键概念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这一观点对后来社会学中的交换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功利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精打细算,都是尽量扩大个人的幸福或利益,尽量减少个人的痛苦或代价。所以人类的所有行动都是一种理性的合理选择。英国功利主义关于个人主义,关于人们对行为方式的有意识的合理选择,以便最大程度地获得报酬的理论都是西方当代功能主义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和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2)法国的实证主义传统。“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词首先是由19世纪初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最初使用的,孔德则用它称呼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法国的实证主义在19世纪前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孔德。实证主义从广义上说是由哲学和政治体系构成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一个广泛的体系的目的);狭义地说,实证主义即是孔德所创立的实证哲学社会学脱胎于哲学,同样的,“实证主义”首先也是哲学领域的,是关于历史发展的性质及社会学特性的一种学说。

法国实证主义的盛行与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能量的释放密不可分,在自然科学帮助人们对自然世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并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之后,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的信任和推崇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并进而将其方法论从自然科学的领域推广到人类社会领域的研究之中。这种对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热衷并不是出自偶然,其根本动力是自然科学方法论强大的改造世界的力量,同以往人文学科的方法论不同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对推动人们的社会改造似乎有着更直接的更强大的作用,这使得人们对实证主义科学的方法论的看法产生了一种晕轮效应,纷纷投向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怀抱。孔德曾经提出,人们应该关注真实观察领域而非有关物质本源的、终极的领域,那是超出人们想像能力的,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思辨之上的“软弱无力的神学”,主张人们应该以对现实的观察和研究来推断未来。法国实证主义的盛行,使得人们对社会的观察更为客观、理性,也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了包括社会学在内的许多社会科学学科的产生。

3)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德国的历史主义(Historicism)一词最早是德国人K.魏尔纳在评介意大利学者维科1725年出版的《新科学一书时所用的。维科认为历史是循环进化的,但一国的观念、制度、价值观完全受自己历史发展所决定。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史学之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的历史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德国历史主义逐步传播到各地。

历史主义是与自然主义相对,与人本主义息息相通的西方社会思潮。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有:一是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一切都是时间和地点造成的;二是主张用个别化观察研究方法

4




代替对他们的一般化考察,并将该方法与个体的感受融为一体;三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价值不依其产生出什么而定,而依其内在实体和独有的特征而定;四是强调观念领域的现实性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注重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主观意义。总之,历史主义既可以是一种世界观,又可以是一种研究的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作为一种世界观,历史主义强调人们只有在历史中,即在事物的发展中,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真相。所以,所有有关人类社会的学问,在本质上都应该通过历史的考察才能认清。

4)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19世纪末以来在美国流行的一个重要哲学派,也是现代美国各派哲学中对该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美国的实用主义继承了近代西方经验主义传统,广泛吸取其他各派的哲学观点,反对二元分立的近代形而上学,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哲学科学研究的对象限定于人的现实生活和经验所及的范围,强调行动、过程和效果,注重非理性的情感、意志以及本能和直觉,其最主要代表是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詹姆士(William James)和杜威(John Dewey

一般认为,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兼容了很多其他思想派别的观点,其区别于其他思想的地方主要在于它更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来思考,主张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行动概念占主导地位。尽管实用主义常被当作市侩哲学,但皮尔士、杜威等主要实用主义思想家的理论主旨并非如此。相反,他们都强调要超越传统意义、特别是利己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和人的实践和行动的社会性。社会学理论中的交换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在美国的出现就恰恰体现了实用主义的这种特征。



讲座二 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2.1 社会学的三大传统与三个阶段

社会学”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孔德首先提出来,经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的发展而日趋成熟和完善。且在古典时期,先后得到了涂尔干、韦伯、马克思等人的创新与发展,并由此开创了实证主社会学、人文主义社会学与批判主义社会学的三大研究传统。

实证主义社会学社会学主要派别之一。19世纪上半叶,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A.孔德根据实证哲学思想体系建立,20世纪在世界广泛流行。其在理论和方法论上表现出如下特征:它明确地规定了社会学理论及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辨的思维方式,使社会学摆脱了思辨哲学的羁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理论原则具有强烈的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倾向,坚持统一的科学观,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它们都是一种,故而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这样便混淆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在探讨的规律时,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特别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应用了类比的法则后,产生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进化论和机械论。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在方法论上恪守经验主义原则。强调价值中立性,要求在社会学研究中不作任何个人的价值判断,反对个人的情感介入,以保持严格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强调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强调社会

5




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功能,社会学看作社会工程学社会医学即强调社会学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作用。重视对社会秩序、社会平衡和社会稳定性的研究,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畛域内具有相当保守的价值取向。当然,实证主义社会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一直受到来自社会学界其他学派的有力挑战。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解的社会学、法兰克福学派、现象学社会学、符号互动论和存在主义社会学等,从不同角度对实证主义社会学将人和人的活动还原为抽象的变量的非人本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它们之间的长期论战,揭示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致命弱点,也促进了各学派之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渗透。

人文主义社会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M.韦伯为代表的在欧洲大陆兴起的一种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其在哲学思想上继承I.康德和J.G.费希特关于意志高于理性的观点以及A.叔本华、F.W.尼采的唯意志论,在方法论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认为自然科学是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而社会科学则是说明社会中的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也没有一般规律。反对社会唯实论,主张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由个人组成,社会活动由个人行动所决定,个人行动由个人动机、行为规范和价值关系决定。主张社会科学首先要研究个人行为动机与社会规范,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生活看成是一些无个性的社会事实或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认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该着重于分析社会整体的因素,找出它的成分,说明整体与成分的关系。在分析各社会有机体时强调作分类研究,说明其个别的功能,反对实证主义把社会学研究归结为只对各种社会现象作整体说明。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描述性的历史方法说明社会现象,反对在社会科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概括性规律方法。认为考察主体的认识能力是主要的认识方法,而实证主义的所谓客观事实是由主体的认识能力产生的,社会科学知识是主观的和相对的。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社会学理论由于研究立场和视角点不同,两者概括的范围也不同,形成两种对立的理论。概括说来,实证主义偏重于主观经验现象的客观事实方面,具有自然主义倾向;人文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内在因素方面。但两者均反对客观唯心主义的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批判主义社会学是由马克思开创的既不同于实证主义社会学,也不同于人文主义社会学的第三种社会学思潮,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使社会学理论在本质上成为批判的、革命的学说,并对后来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批判主义社会学思潮认为,社会学理论知识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检视,其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强调社会学理论批判的、革命的性质,强调理论和理论家在改造、变革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反对那种旨在维护、修补现存社会结构的单纯解释性的“科学”研究和把现代工业社会的既定现实当作合法的做法。主张以辩证的“总体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即将社会现象置于社会的与历史的总体过程中,从它们在社会的与历史的总体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地位与作用来确定它们的性质、意义,来考察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20世纪304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吸收了马克思批判主义的许多思想,直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在社会学研究领域,法兰克福学派把对实证主义的理论批判与对自由主义的政治批判结合起来,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把人视为无主体的客观结构和把人的精神物化,不仅扼杀人的精神价值,而且变成为现存制度的合法性提供辩护的政治工具。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比较

1)实证主义:偏重于主观经验现象的客观事实方面,具有自然主义倾向;

6




2)人文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内在因素方面。

3)两者均反对客观唯心主义的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2.2 社会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社会学自诞生以来,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它在吸取其他学科知识养分的同时,自身又在不断地创新出新的知识体系,并为其他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新的知识源泉和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为了保持学科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学在总揽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同时,不断坚持探索符合学科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由此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发展规则和研究范式。因此,了解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及其所体现的基本规则与研究范式,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把握当代社会学的基本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按照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逻辑演变,社会学家们通常把迄今为止的社会学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学诞生的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奠基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孔德和斯宾塞(H.Spencer);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韦伯(M.Weber)和涂尔干(E.Durkheim);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60代中期,其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帕森斯(T.Parsons);第四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到70年代末,是各理论流派“群雄割据”的时代;第五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多元综合的新时代,各种新的综合理论大量涌现。





第一个阶段(奠基) 19世纪30年代——70代末

孔德 斯宾塞

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

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第二个阶段(形成) 19世纪80年代——2020年代

韦伯 涂尔干

解释性社会学、理想类

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

第三个阶段

20世纪30年代——60

帕森斯 结构功能主义

7




代中期

第四个阶段(“群雄割据”)

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70年代末

各理论流派“群雄割据”

法兰克福学派 符号互动论等

第五个阶段(多元综合)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多元理论视角综合 吉登斯:结构化理

哈贝马斯:沟通理论

后现代主义等



为分析的方便,我们对社会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采用上述这种划法,而是根据社会学不同研究传统的实际发展,借用历史学中的年代用语”来进行粗略的划分,即把社会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划分为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三个大的阶段。



图表:社会学理论发展历程的划分

社会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三个阶段(如下表)

古典社会学阶段 (1830---1920年代)

涂尔干

(实证主义传统)

韦伯

(人文主义传统)

马克思 (批判主义传统)

现代社会学阶段 (1930--1970年代)

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

符号互动论/冲突论现象学/常人方法学

批判理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当代社会学阶段 (1980年代----)

新功能主义 系统功能主义

结构化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沟通理论 后结构主义

8






古典社会学(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明确地讲主要是指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K.Marx)三个人的社会学思想。之所以说它是“古典”或“经典”的,不仅是因为它确立了社会学所关注的基本论题和核心观念,促成了各种社会学与方法的最终形成,而且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社会学的发展序列和学术承传关系,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这一时期的社会学成为以后各种社会学思潮的发源地。美国当代著社会学家亚历山大(,相对于同一些领域的当代研究者来说,他们占有一个特权地位”,而且,他们的著作“作为一种经典,确定了特定学科领域内的基本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涂尔干是社会学迈入古典时期的标志。因为在此之前的孔德、斯宾塞等所谓的社会学奠基阶段的人物,其对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也仅仅起到“奠基”的作用,其思想与其说是社会学的思想,还不如说是社会思想或哲学思想。社会学是到了涂尔干才真正地具有“学科”特色,并取得独立的地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正是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这一古典社会学的“三大家”才开创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的三大社会学传统sociological tradition,其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学流派都可以从他们这里找到各自的思想源泉。其他一些同时代的社会学家,虽然也有一些富有特色的社会学构想,如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舍勒的“现象学社会学、滕尼斯的“纯粹社会学、帕雷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等等。尽管他们的许多见解都为后来的各派社会学家们有所吸取,并成为社会学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相对来说,他们的社会学影响要比古典时期的“三大家”小得多,追随者也少,更没有形成源源不断的发展脉络和明确的理论流派。

现代社会学(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主要是指以古典社会学时期的三种社会学传统为基础,尽阐述和发展各种理论立场的时期。它是由帕森斯所开创的社会学研究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反帕森斯社会学思想构成,这也是社会学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和“反帕森斯时代”。其主要特征就是紧紧围绕“现代性”和“社会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而展开一系列论争,由此也产生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变迁与社会秩序的解释,并巩固和发展了社会学的“现代化研究范式”。

当代社会学(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对社会学传统的修正、模仿和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兴起,社会学中“现代化研究范式”日益受到挑战,各种单一的理论与方法正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中,并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多元综合的趋势,以试图解释正在出现的信息化、全球化现象,也有人把当代社会学阶段叫做“吉登斯时代”或“后帕森斯时代”。当然,对于当代社会学阶段起点的划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划分方法,如高宣扬认为,当代社会理论的转折点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从这个时候起,同社会学密切相关的整个西方社会和人文科学,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一方面它们从根本上批判了在此之前的各种理论模式和方法论;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崭新的理论典范和方法论。但笔者认为,尽管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许多针对帕森斯社会学的理论批判和理论创新,但在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上仍然没有跳出现代社会学的分析范式,我们仍然可以将这一时期(19601970年代)的社会学看作是现代社会学的一部分,而把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具有多元综合特征的社会学看作是当代社会学的起点和转折点。

其实,本书的这种划分与前面论述的对社会学发展阶段的通常划分是相一致的,社会学奠基和形成阶段(即第一、二个阶段)也就是古典社会学阶段,社会学的“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即第三、四

9




个阶段)则是现代社会学阶段,而当代社会学阶段是与其第五个阶段相吻合的。这种对社会学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决不只是简单地将前述划分的几个阶段进行合并,也不是简单地套用历史学通常的年代“用语”来对学科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而是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承传关系。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社会学,其“古典社会学”的定位实际上是为了更加明确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三人的思想在社会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就像学科历史更为悠久的哲学经济学一样,已有160多年历史的社会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内在的发展轨迹,并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就其内在的逻辑演变而言,实际上都是在承传了古典社会学中某个研究取向的基础上,或深化发扬,或综合创新。



讲座三 中国社会学发展简况

3.1 中国社会学的诞生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传入时期、成长时期、建设时期、中断时期和恢复重建时期。据考证,中国各种书刊中最先采用“社会学”一词的是谭嗣同1896年出版的《仁学》。但社会学在初传入中国时,叫做“群学”或“人群学”

最初用这一名称的是康有为。据梁启超所记广州长兴学舍教育大纲,康有为在1891年曾把“群学”同政治学原理一起并列为经世之学。但是,谭嗣同只是提到社会学,而没有涉及具体内容。

严复是以群学的名称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学内容的第一人,他于1889年到1903年期间,陆续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翻译为《群学肄言》,并得以正式出版,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开端。



3.2 中国社会学的历程

中国社会学1949年以前,先后经历了成长期和建设期,并获得了飞速发展,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到50年代初,受苏联的影响,我国在高等学校就停止了讲授社会学,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1979年,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轨道上,中断了近30年之久的社会学也开始得以重建,并很快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总的来说,中国社会学,从传入到现在一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传入时期(18911911)引入西方社会学阶段

1891年,康有为在广东万木草堂讲学时把社会学列入课程。当时以“群学”命名。取自战国时荀况的《五制》篇,认为人不同于禽兽在于能结成严密的群体。

1898年,严复翻译发表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0




(取名为《群学肄言》);在传入时期,先是以“口传”的非原型的社会学,再到翻译出版原型的社会学,同时也很快在高校开设了社会学课程。1906年京师法政学堂,190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了社会学课程,从此,社会学正式在中国生根。

2、成长时期(19121927社会学在中国建立并有所发展

①大学里设立了社会学系。1913年美籍教授首先在教会学校(上海沪江大学)创办了社会学系,1921年,中国自办大学—厦门大学也创办了社会学系,后来又有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创办了。

社会学书籍日益增多。先是翻译大量外国社会学原著,后来逐渐趋于本土化研究。

社会学家们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1914年,北京实进会对305个洋车夫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在外籍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的,中国人自行搞的调查是1923年陈达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进行的调查。

3、建设时期(19281951年)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获得发展

注重研究中国社会问题。陈达写了《人口问题》,孙本文写了《现代中国社会问题》,费孝通写了《江村经济》(后来发展对小城镇研究)

社会学组织增多。1928年上海成立东南社会学社,次年出版社会学刊》1929年创刊物,1930年成立中国社会学社,宗旨是联络全国学者共同研究,讨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和社会问题,例如人口,婚姻家庭,社会规划,民族,贫困,战后社会建设等。

4、中断时期(19521978年)中国社会学学科的中断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把社会学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伪科学给取消了。1957年反右运动使一些社会学家横遭迫害。至此,社会学作为学科不复存在。

5、恢复重建时期(1979 年至今)

19791989年。社会学教学和研究队伍的重新组建。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成立了社会学研究所。1980年秋,南开大学举办了为期一年的社会学专修班。1982年正式成立社会学系,并在招收研究生。之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先后成立了社会学系。

1990年至今,为社会学的发展阶段,主要是结合中国实际开展部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队伍和从业人员迅速扩张。目前,全国有近百所大学建有社会学系或社会学专业。

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388de5659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