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2023-05-29 18:0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欢迎阅读!
谢灵运,山水,特色,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作者:谢聪

来源:《卷宗》2014年第12

要:作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奠基人,谢灵运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山水诗写作的杰出诗人,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他的诗与颜延之起名,并称颜谢,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有一种清新自然恬静的韵味,谢灵运的山水诗能把自己的感情充分融于其诗中,通过对自然山水风景的描写,表达自身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景物;逼真;情景交融;语言

谢灵运的山水诗,人们一直以来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谢灵运作为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其成就是巨大的,无论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对感情的表达都值得后世学习和研究,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客观的评价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提到山水诗,我们能够想到谢灵运,陶渊明,以及苏轼等人。在中国山水诗的历史上,他们都是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大家。谢灵运所处的南北朝时代,山水诗画刚刚兴起,山水诗的写作技巧还很不成熟,谢灵运一方面继承魏晋诗歌的写景方法,另一方面努力做出创新,在对景物刻画的时候,求真求实。具体的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逼真的景物描写

对山水作逼真细致的描写,是谢灵运山水诗最受后人称道之处。谢灵运在借鉴前代诗歌写景技巧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在景物描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运用语言艺术塑造山水形象,力求真实。一方面吸收绘画艺术的技巧,另一方面发挥语言艺术的长处,二者结合,山水描写才能达到新的高度。谢灵运山水诗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努力。

用绘画手法描绘山水。山水诗的基本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王维的山水诗常被后人称道,也为后世山水诗写作立下范本。就谢灵运的山水诗而言,他其实已经开始借鉴绘画方法,绘画是色彩和线条的艺术,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常常借色彩和线条刻画山水。就色彩方面来说,谢诗对山水的色彩有相当准确的把握,不仅能反映出真实的山水形象,也着眼于烘托整个画面的内在气韵。谢诗不仅色彩丰富,而且搭配和谐。如连鄣叠巘鄂,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以浓重之笔描绘晚秋之景,深红浓绿,显得浓艳厚重。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从游京口北固应诏》,桃红柳绿,春光烂漫,一派清新秀丽的景色。红绿黄等鲜明的色彩,绽放出强烈的视觉效果。色彩的运用相当成功。谢诗的色彩不但准确生动,而且往往能与主观情感结合起来,衬映出作者的心境。如白云抱幽石,绿条媚清涟。(《过始宁墅》),白绿相映,清新淡雅,更与作者对大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谐调一致,不仅写景鲜明,更促进了情与景的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运用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大致轮廓,给人完整的印象。这是谢诗写作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如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半轮落日隐于远山之后,远山和落日俱有清晰的轮廓。而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过白岸亭》),近景的线条密集,远景线条稀疏,二者形成了鲜明反差,也突出了景物的空间方位。但是相对于色彩而言,谢灵运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对线条的运用并不是很多,却不乏成功之作。 2 情皆可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对景物的描写离不开对大自然生命的深切观照,在与山水草木的情感交流之中,诗人往往带着鲜明强烈的主观感情去亲近大自然,使景物都沾染上自己的感情色彩,放佛给予了山水景物鲜活的生命。诗人忘情的投入于山水的怀抱,徜徉在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之中,使情感和景物完美的交融在一起。例如作于公元424 年间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歙暝色,云覆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诗人所见的是早晚变换的山光水色。清晨,大自然刚刚从沉睡中苏醒,新鲜的空气孕满了生命的活力,游子也显得那样精神爽朗、生机勃发,陶醉于融融的世界中。傍晚,山谷渐渐幽暗,晚霞飞动着,凝聚天边,湖中菱菱荷叶层叠错落,辉映着夕阳,菖蒲和稗草在晚风中微微晃动,好像在相互扶持。诗人乘的小船轻快地推开水草前行,带着一天的欢悦停泊在东门。在整天的游乐中,美丽的自然撞击着诗人的心胸,诗人就是在对物色之美的体验与把握中把自身融入了自然世界。从上述所举的诗例,不难看出,谢灵运诗歌创作的重心在于对自然山水的把握与描绘上,同时也托物抒情,蕴含了诗人情景合一的审美理想。 3 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

不管是什么人,作诗是绝对离不开语言的,技巧运用的再娴熟,语言上平淡无奇,做出来的诗也上不了台面。因此,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谢灵运在语言艺术的运用是也有其特点. 谢灵运的诗常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山水的动态变化。山水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季节会发生变化,谢诗用白描手法抓住山水的灵动,准确逼真的描绘出山水之景。如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游赤石进帆海》),水上云霞或起或没,不断变化。旧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登上戍石鼓山》),太阳落下时,涧水骤然波浪增多,而白云初生时,令人觉得山岭更加重叠。洲岛骤回合,析岸屡崩奔。(《人彭兹湖口》),乘船顺流而下,两岸风景都像动起来一样。

其次是运用不同的感觉,全方位写景。谢灵运描绘山水不仅用视觉,有时也兼顾听觉,这是谢诗的又一个创新。如(《石门岩上宿》)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此诗写夜宿石门,独赏山中夜景,通篇不用视觉,而是全凭听觉,凝神细听山籁,鸟鸣知山禽已栖,叶落觉秋风已起,一片幽静之中,各种声音格外清亮。作者极其敏锐地捕捉着山间的一切声音,借声音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在山水诗中显得别具一格。又如活活夕流驶,傲傲夜猿啼。(《登石门最高顶》)。俯视乔木粆,仰聆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壑淙。(《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均是将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使山水更富于情趣,单纯用视觉写景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客观的说,谢诗在语言的运用上也确实有诟病之处。比如堆砌典故旧语,有时又直接引用老庄,佛家等语言,读起来如同嚼蜡。也有人说,他的诗对仗过多,沈德潜就说过:陶诗高处在不排,谢诗胜处在排,所以终逊一筹。但是,我们应该理解的是,谢灵运毕竟是山水诗的首创者,难免受前人的多重因素影响,他试图创新,也不免因循守旧,但他始终在突破前人,突破自我,努力实现山水诗的创新。

作为山水诗的首创者,谢灵运对山水诗创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成就被后人学习和继承、不足之处也不断被后代诗人克服和扬弃。纵观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始终有谢灵运的影响,他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山水诗创作以及艺术特色也值得后世不断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李运富·《谢灵运集》[M].湖南:岳麓书社,1999 作者简介

谢聪,汉族,陕西省,研究方向:汉魏六朝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39d453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