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

2023-01-03 07:2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欢迎阅读!
报告,读书,什么,教育

《什么是教育》对教育本真的思考

(彭 静)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中,精神虚无、道德危机、能源耗竭等一系列现代社会的问题正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与担忧,人们的目光重新聚集在教育上,寻找问题的症结。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丧失了它本真的意蕴。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教育的功利化、政治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如何使被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回归到“本真”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带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1977 年出版了《什么是教育,在这本引起世界关注的经典教育著作,从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出发,对人类文化环境、教育的基本类型、教育的意义和任务、教育与语言、教育与文化、陶冶、大学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体现了雅诗贝尔斯深邃的教育哲学思想,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即人的自由生成的过程。他基于对教育的认识,提出了适应于这种教育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育学的观念中,教育被认为是人为、人化的一个过程。而雅斯贝尔斯在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成”的观点,将教育的作用由人的外部转向人的内心,他认为教育应促进人的自由生成。教育的过程即是人的生成的过程,生成并非人的天性的任意发展,也不是指人的自然而然的发展,是来源于“历史的集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不同,雅思贝尔斯认为人的生成从表面上看,是在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中达成,但实际上,人的生成是人在困境中以清醒意识持续不断地从事某一件事的结果。他进一步强调,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在于控制学生的发展,也并不是出于应付地敷衍了事,师对于教育事业,对于人的生成,应有信仰,他在书中提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师应对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为人的生成——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而服务”

在提出教育即生成的同时,雅斯贝尔斯提出了教育的基本类型的三种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教育三种类型。在经院式教育中,教育限于传授知识,教师照本宣科,按照学校的要求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在师徒式教育中,学生对教师绝对服从;而在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是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是通过不断地问答,使学生不断地思考,发现自身原来存在的矛盾,从而获得真知。通过对三种教育类型的书写,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应是促进人的自由生成。他认为教育并不是要强求一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模子所铸造出来,而应是帮助学生自由地成为他自己,成为顺应其天性发展的鲜活个人。雅思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通过本真的教育,个体将自我向心灵深处自由地无限地敞开,个人的发展因此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雅思贝尔斯提出的教育即人的自由生成,是反对盲目的崇拜教师权威、书本权威,反对教育过程严密的控制性和计划性,而主张教育应是促进人的自由生成,导向人的心智觉醒之本源和根基。

促使为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回归到“本真”的教育,这是当代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因为只有在本真教育的整体框架中,我们才能思考教育的深层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雅诗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中关于“教育即生成”的思想,对我们当代教育失真的现状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我们的教育只有在促使个人和谐、自由的成长的前提下,才能促使社会的和谐进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3ab8a64cc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