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

2022-09-11 00:1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江雪》,欢迎阅读!
江雪

《江雪》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分析与鉴赏,初步感知诗歌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鉴赏诗境,体味诗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与鉴赏本诗

教学方法

诵读体会与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情景,初步感知

雪一直是古代诗人笔下的常常写到的景物,

它或是阔大的,如李白笔下“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或是美丽如花的,如岑参眼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或是调皮的,如韩愈心中,“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一首诗,也与雪有关:柳宗元的《江雪》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柳宗元笔下为我们呈现出来的“江雪”的诗情画意。 二、诵读入境,体味字句

1、精读全诗,找出与数量有关的词 数量词有:一二诗句中的“千山”“万径”和三四句诗中的“孤舟”“独钓” 作用:不同视角的转换。

2、不同的视角所看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两个视角,两种不同的画面:

(一)、先找出意象(千山、万径、鸟迹、人踪)一二两句诗描绘的是一个画面,“千山”“万径”,点明视野寥廓,用“千”“万”来修饰,使背景拉长,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而“鸟迹”“人踪”本来应该是山中最常见、最一般化的形象,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背景之下,句终再加上一个“灭”,一个“绝”,这就把最常见、最一般化的景象一下变成极端寂静、绝对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再来思考一下,是什么使这种不平常的景象产生的呢?是雪。漫天大雪遮住了所有,天地茫茫之间,惟有一片了无止境的白。 (二)、再看三、四句。先找出意象(孤舟、蓑笠、翁),作者的视野拉回,聚焦于具体的景物之上:一片孤舟、一条江水、一个身披蓑笠老渔翁手拿一支钓竿。一幅静态的画面在背景极端寂静、绝对沉默的衬托下反而浮动着生气。在白茫茫一片中看到看人、看到了舟、看到了江,看到了除雪之外的景物,画面也生动起来了。

(三)、同学们,现在反观全诗,你们认为那幅景是主景,那幅是背景?

一二两句描写的是背景,三四两句描写的是主景。但是,我们看作者,在描写背景时,用了一半篇幅,背景不应该是只要淡淡勾勒一下就可以了吗?作者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


都写得具体细致,目的是在于突出要描写的主要对象。所以,我们从这个视野来看,主要的描写对象:一人、一舟、一江显得玲珑剔透,精致小巧。使视野可拉长、可调短。将精雕细琢夸张概括相统一。 (四)、分析“寒江雪”,点情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的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都是雪。在这个画面里,还有一个景物:江,江会被雪盖住吗?雪遇水便会融化,作者偏偏用“寒江雪”三字,把“江”“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景物联系到一起,给人以空濛、遥远之感。连不存雪的江里仿佛都下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再用一个“寒”字,既点明气温寒冷,也在不动声色之中写出了老渔翁的精神境界:在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老渔翁不怕严寒、大雪,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使人感觉凛然不可侵犯。这正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寒江雪”三字,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这首诗结构安排精巧,诗题是江雪,却入笔不点题,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者。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尾处,倒头再读全篇,一中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

三、由象入情,体味全诗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由抓住了诗歌中的意象,由此欣赏了诗歌所要描绘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诗人柳宗元在这首诗里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表达的?

胡应麟《诗薮》“千山鸟飞绝 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 《诗法简易录》“前二字不沾着雪字,而确是雪景,可称空灵,末句一点便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3e5ebdedd3383c4bb4cd2f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