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

2023-01-12 18:2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欢迎阅读!
外在化,知识化,边缘化

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 ——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

当代教育的变异

教育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活动,具有两重性结构。一方面,教育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教育也要使人获得改造、适应外部世界的品性和素质,使人具有一定的谋生能力。

由于当代人在他们的生存实践中所关注的只是凭借科学技术去认识和支配外部世界,当代的教育也不再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最终目的了,其所要培养的只是那种能够征服和占有外部世界的人。人在教育中只被看成是未来的生产力、来的人力资源,教育要使人成为现代体制庞大机器上的零部件,要把人塑成为物的手段。教育丧失了它的本意上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人性的完善和提升等等,教育的价值已不在人自身,只是表现在人之外的各种物质利益、效率的考试分数之中。

这种外在化的教育就其内容和过程来看,也是一种知识化的教育知识所表现的只是对于外部世界的“操纵性兴趣”。在现代教育中,人性的教化和知识的学习走向了二元分裂。以往那种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融为一体的教育不复存在,向外部世界、指向客体化知识学习的教育成为当代教育主流。 当代道德教育的遭遇:边缘化

当代的教育既已背离了人自身完善的根本目的,发展和提升人之德性的教育也当然落在这种教育视野之外。道德教育就其原本意义而言,它的主要职能是导之以成人之道,做人之理,它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即是说,道德教育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从事某种职业,具有某方面技能的人。然而当代的学校教育为了使学生能成为世界的征服者、占有者、却着力于使他们成为某一种人——成为掌握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知识才能的人。道德教育既然不能使人具有某种征服、占有世界的本领,它也必然地被判定为“无用”的教育。“去道德成为当代教育的“潮流”。 当代道德教育的指向:外在化

在现代教育中,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道德被铨释为外在化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当代道德教育的主指就是把道德的规则和规范从外面注入于人的行为,把已经成为碎片的人重新组装到一架经济技术的大机器上,使它得以有序地转动。这种境遇中,道德只是人用于客体世界的一个调节器。在工具理性、主客两分思想的指导下,道德的规则和规范被看作只是源于客体世界的运行规律,而与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毫无关涉的实体,它外在于人,是与人相对立的异已物。道德规则和规范既然不是来自于人自身生活的需要,这样的规范和规则教育也就难于深入人的心灵,去激发人的道德需要,丰富和发展人自身的道德品性。


在这样的道德教育中,人们的的的道德学习也完全变异为一种外在化的过程,成在道德学习班中道德不在场的荒谬现象。 当代道德教育的存在形态:知识化

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德育既已加盟于外在化教育的行列,它以知识化的形态存在也是必然的了。它向学生传输的是被普遍化和客体化了的道德知识,这种知识隔绝时空因素,追寻有逻辑体系的道德概念、规范、规则,它被赋予的是指导道德生活普遍准则的意义。这种知识抽去了具主体生命表征的内容。然而,道德之知的内容不是道德的抽象,而是存在于生活中的道德。为此,道德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必有实践的担当、道德的承诺。但是,当代的教育却无视道德之知的实践特性,同其他知识一样也把它放在科学理性主义的过滤器中筛选取成普遍化、客观化的知识,彻底割断了它长在母体身上的脐带,断绝了它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事实证明,被普遍化、客体化的道德知识既无助于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解决,也难于促成人之德性的发展和生成,道德的知识找不到回归生活和实践之路。



(《教育研究》2005年第12 鲁洁 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4636475a8956bec0975e3d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