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1 沪教版

2022-04-13 13:11: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1 沪教版》,欢迎阅读!
师公,诵读,上册,回乡,开课

……………………………………………………………名校名师推荐…………………………………………………

《回乡偶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⒈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


……………………………………………………………名校名师推荐…………………………………………………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2


……………………………………………………………名校名师推荐…………………………………………………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㈣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⑶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㈤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三、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反思: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开发课程:立足课程,拓展延伸。 4、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5、尊重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48b18b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