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部编教材《明天去远足》

2022-04-15 10:0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年级部编教材《明天去远足》》,欢迎阅读!
远足,明天,教材,年级

教学内容 一年级第1学期语文《明天要远足》第1课时教案

1.本单元重点还是理解生动形象、富有童趣的课文,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教材分析 学生差异 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2.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识字经验,运用多样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1.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识字方法,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 2.对于一些形近的字孩子们容易混淆,要多辨析与练习。

1. 认识“睡、那”等11 个生字和目字旁1 个偏旁;会写“才、明”等4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重点) 3.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之情。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小班化策略

教师通过谈话,以学生感兴趣的郊游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共鸣,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地揭示并理解课文题目,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远足”的含义,可以说是润物无声。且通过设置问题——“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感知课文内容——先通过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感知;再通过自己试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划分小节完成对课文的初读。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秋天的时候,我们与家人、老师、同学经常会进行什么活动?(郊游、登山„„)如果明天你要去郊游,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些什么呢?

2.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儿歌《明天要远足》。 师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课文题目。

①学习“明”字:后鼻音,音节是míng,左右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日+月=明。或者结合字义巧记:日月同辉——明。可以组词:明天。

②引导学生理解“远足”。师问:“足”是什么意思?()“远足”呢?(比较远的徒步旅行)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听准字音。 2.同学们喜欢这首小儿歌吗?请试着轻声读一读。 提出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这首儿歌读通顺。

(3)用笔圈出本课需要认识的生字。

3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这首儿歌有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首儿歌有3个小节。主要内容是一个小朋友明天要远足,今天夜里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了。) 4.她都想到了什么?

(完成活动设计卡,小组内交流。)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读文识字。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远足的前一夜,小作者怎么了?(不着)

课件出示“睡”字,介绍目字旁。当“目”字放在字的左边时,就变成了目字旁。带目字旁的字,通常都和眼睛有关。因为睡觉


的时候要闭上眼睛,“睡”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 (2)小作者睡不着觉,首先想到了什么?(大海)

认读“海”字,引导学生运用字谜记字法识记:每天都有水。 (3)小作者想的是什么地方的海呢?“那地方”指的是什么地方? 认读“那”字,组词:那里;“那”的反义词是“这”。 (4)在小作者的心里,那地方的海怎么样?(颜色很多) 你们想去看看大海吗?(课件出示大海的图片)

你们知道大海都有什么颜色吗?(蓝色、黑色、绿色) 教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大海颜色的变化。

(5)小作者是听谁说的大海有很多种颜色?(老师) 识记“老”字。

你能用“老师”说一句话吗?

(6)小作者对老师的话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预设:

(生:真的)学习“真”字,强调里边有三横。

(生:从问句可以看出)学习“吗”字,它表示疑问。 (7)指导朗读。

“真的”读重音,句末语气上扬,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学生练读。 2.巩固生字。

(1)开火车读学过的生字:睡、海、那、老、师、真、吗。

(2)说出下面的部首的名称,并说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课件出)

目——( ) 耂——( )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同学们认识了这些字宝宝,现在我们把它们送回到第一小节,你们还认识吗?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四、课后小结,激发探究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小作者要去远足,因兴奋,想到了大海而睡不着觉。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一句话反思





识字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小学一年级,必须每堂课扎扎实实地指导。本环节教学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把握文本、朗读指导、识字于一体,通过朗读第一小节,顺势引出7个生字,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并相机进行朗读训练,识字教学和朗读感悟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课时结束时,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节课的内容,然后通过设疑“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激发起学生对下节课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4a2ef4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