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去蜀》唐诗鉴赏

2022-10-01 23:1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去蜀》唐诗鉴赏》,欢迎阅读!
杜甫,唐诗,鉴赏

杜甫《去蜀》唐诗鉴赏

杜甫《去蜀》唐诗鉴赏

《去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作者因友人离世,生活失去依靠,又预见到蜀中将乱,故决计出峡东归。将离蜀,作诗总结几年的漂泊生涯。此诗表达了诗人在年迈之年、流寓之迹,种种心愿皆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之情。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杜甫《去蜀》唐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去蜀⑴

五载客蜀郡⑵,一年居梓州⑶。 如何关塞阻⑷,转作潇湘游⑸? 世事已黄发⑹,残生随白鸥⑺。 安危大臣在⑻,不必泪长流⑼。 【注释】

⑴去蜀:将离蜀,作诗总结几年的漂泊生涯,故为此题。蜀,广义指四川,此诗专指成都。

⑵蜀郡:秦灭古蜀国,始置蜀郡。汉仍其旧,辖境包有今四川省中部大部分,治所在成都。此指成都。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初借居成都草堂寺,后移居新建之草堂,至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月离蜀,前后共六年,期间有一年多流寓梓州、阆州等地,在成都前后合计约五年。

⑶梓州:四川三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梓潼郡为梓州。 ⑷如何:犹岂料。关塞:边关;边塞。

⑸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二水是湖南境内两条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区。

⑹世:一作“万”。黄发:年老。 ⑺残生:残余的岁月、生命。 ⑻大臣:泛指朝廷掌权者。 ⑼不:一作“何”。 【白话译文】


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有一年是在梓州度过的。 岂料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做客呢? 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却已经年老,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漂泊。

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人何须枉自老泪长流呢!

【创作背景】

《去蜀》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这年四月,杜甫的朋友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他在蜀中失去依靠,于五月离开成都,乘船东下,写了这首以“去蜀”为题的诗。

【赏析】

此诗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是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颔联“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意思是说: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行的,表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在严武当政时期,为了照顾诗人贫困生活,曾表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诗人性忠直难被群僚所容,时受讥讽,因此不久坚决辞职归草堂。严武在世时尚且如此,此时他人亡职歇,更待不下去了。暗示此去原非本意乃是迫不得已。诗人前往,因为那边有可以投靠的亲友故旧,如舅父崔伟,朋友韦之晋、裴虬等人。

颈联说: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像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困苦生涯,莫此为甚,不能不悲愤交集,“黄发”、“白鸥”联成对仗,表示行廉志洁如故,决不肯为穷困改节。由此结出尾联的反语。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寄忠诚忧


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清人蒋士铨有诗赞杜甫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南池杜少陵祠堂》)指的正是这位诗圣的高尚情操。

这首四十个字的短小五言律诗,总结了诗人在蜀五年多的全部生活,笔调堪称恢宏寥阔。而此诗尾联用激切语言所寄托的深于忧患不忘国难的赤诚丹心,更是一篇精髓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4b772feb2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