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唐诗五首野望参考教案

2023-01-06 13:1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学方案】唐诗五首野望参考教案》,欢迎阅读!
唐诗,教案,参考,方案,教学

《野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文学常识。 2.在学习中积累和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3.品味诗中的景物描写方法,感受诗人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品味诗中的景物描写方法,感受诗人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的景物描写方法,感受诗人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二、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

王绩(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风显然有别。

2.了解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3.文体知识

律诗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銓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4.划分节奏。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秋色,山山//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品读古诗,研读赏析。 1.注释。

1)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2)薄暮:傍晚。薄,接近。 3)徙倚:徘徊。

4)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5)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6采薇:采食野菜。《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2.诗歌翻译。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3.诗歌赏析。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5a29cb7f4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