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秧歌

2022-12-20 02:00: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东北大秧歌》,欢迎阅读!
大秧歌,东北

在东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傍晚和清晨常常会看到扭秧歌的人群。他们聚在一起,身着艳丽的戏装,做着不同扮相,随着欢快的锣鼓、激昂的锁呐尽情地抒发内心的喜悦。在他们心目中,东北大秧歌堪比二人转,饭可以一天不吃,大秧歌却不可一日不扭。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大秧歌作为东北民俗已存在了上千年。一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发展逾千年,一定会形成自己成熟而稳定的风格,并不失时机地诞生许多相近的艺术形式。间秧歌队正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十数人至上千人不等,按一定的程式表演,秧歌队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的人物或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传统花样的二龙吐须,卷白菜心,基本动作较单纯,仿佛是民间劳作的基本动作的移植。而上千年的发展成熟使得大秧歌场面不再单调,队伍也不再那么僵硬,即使单个人也不再尴尬,大概中国民间表演者手上都得拿上什么东西,反而才能走得更稳当。秧歌完全可以视为民间自发性的群众娱乐,所以有一些民间粗朴的艺术表演理念。秧歌不再有往年那种宏大的场面和参与热情,但它也为许多其他艺术提供了丰厚营养,有的秧歌本身也发展成了戏曲。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大秧歌的风格,以火爆热、欢快奔放著称。民间称秧歌据得好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要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总之是不能平淡而要夸张,才符合关东豪爽热情的民风。此外,秧歌的“走阵”(行进表演队形)也要活泼新鲜。除通常的圆场外,还可以走出“二龙吐须”、“太极八卦”等许多花样,时快时慢,边走边变,加上演员服装的鲜艳色彩,看得人眼花缭乱。

东北大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当然,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如今,人民生活富庶安康,社会和谐,秧歌就更加红红火火的发展起来,在辽宁的城市和农村,每当朝阳吐红或华灯初上,在城市广场、公园,农村场院,都能看到群众自发的组织起来扭秧歌,上自白发苍苍老人,下至几岁儿童,手执彩扇、手绢,身穿彩服,在激昂铿锵的锣鼓声和欢快悦耳的唢呐声中上场了,那种火爆热烈的场面让人震奋,充分喜庆,经久不息。秧歌作为辽宁乃至东北三省的代表性民间舞蹈,当之无愧,被称为活的东北舞蹈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5b21aa2524de518964b7da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