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

2023-02-18 17:0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欢迎阅读!
地理教学,素养,振兴,乡村,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

核心素养培养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期盼,更是我国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而为了保质保效地完成这一任务,我国政府推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的内涵要求与地理教学中的理念和核心具有诸多契合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乡村振兴战略和地理知识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系统的乡村振兴地理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撑起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本文主要针对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对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展开了研究,希望对广大地理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引言:在地理学习中,帮助学生领悟人地协调的价值理念是地理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而这一理念与乡村振兴人地和谐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开展乡村振兴融入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二者的关联处,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将乡村人地和谐的发展观念融入到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而人地协调观念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根本理念。人地协调理念指的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人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但是许多学生对于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并不了解,未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实问题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什么是人地协调发展观念,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的学习过程中,这一章列举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与不协调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还说明了人地协调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乡村不协调发展的案例以及成功协调发展的案例作为探究主体,让学生对二者进行对比,并且结合地理知识探讨造成二者情况的根本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同时只发现问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针对失败的案例提出改正措施以及后续发展策略,想一想如何才能做到协调发展。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起人地协调关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充分理解地理知识以及熟练地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正确的判断并且解决现实问题,最终养成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打造可供学生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乡村战略是面对乡村独特的特点而开展复兴活动的策略,与地理知识点联系极其密切,其所具备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要基于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只有教师对乡村振兴战略足够熟悉才能准确找出教学所需的素材。寻找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与教学中的地理知识相契合的点作为综合思维培养工作的切入点,按照教学需求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地理课程。

例如,在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学习过程中,这一章节讲解了人口的分布、迁移、和容量。其中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容量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乡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往经济发达地区迁徙,是乡村中非常常见的一个现象。同时也是阻碍乡村从源头上振兴的一大问题。而附近的城镇将人口容量达到一定的限额后,便不会再进行扩张,因此,打工虽然让一些家庭富裕起来了,但对于乡村来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振兴。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问题将乡村振兴的内涵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变成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实践环节,为学生们打造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学会利用自己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解决乡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乡村振兴以及发展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从而初步构建出一个系统的乡村振兴地理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依托区域差异,培养学生地理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素养也是组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形成区域认知素养的关键是学会区域特征分析。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乡村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具有显著的环境差异。因此,在解答乡村问题时需要具备敏锐的区域识别能力,通过区域景色,环境来推测乡村所处地域。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区域特征,使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形成相应的区域性认知,从而运用区域认知的方法推理出相应的位置信息,理解地理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貌》的学习中,这一章节列举了我国常见的几种地貌类型。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在全国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掌握通过观察地貌推测乡村区域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案例地区生产发展的情景,鼓励学生通过地貌特征、植被品种、生产内容、发展方式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猜测乡村所处区域。在推测完毕后,教师再为学生详细讲解当地乡村的生产特点,以及地貌环境对当地区域的发展是否具有影响,剖析区域乡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针对问题表达自己的建议,最后预测区域乡村的未来发展方向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发散学生的地理思维,而且还能丰富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与高中地理知识并非完全不同的两部分,而是联系紧密,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找出二者的关联点,在地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渐渐渗透乡村振兴战略的优秀理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乡村振兴地理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地理综合素质。但是由于学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所知较少,教师切忌急于求成,而是要根据教学进程慢慢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精神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谢卓昂,杨若,冯维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2):34-35.

[2]朱梦园,戴文远,邓珍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09):10-1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5c35e5f75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