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

2022-04-11 09:21: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欢迎阅读!
乡村,振兴,治理,背景,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

摘要:实施乡村战略背景下加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也事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但是从目前来看,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村民自治落实难度大、公众参与治理程度低,乡风文明建设不健全、社会矛盾多元多发等问题丛生,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创新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治理路径,从而为保障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社会治理 治理创新 治理路径 一、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方位对乡村治理提出的重要要求,为我们在新时代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乡村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与农村基层社会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渠道,在城乡融合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尤为迫切。

创新乡村社会治理不仅是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其他方面要求的助推器,在有效整合农村资源配置、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推进农村田地的公平合理、优化乡村村落的合理布局、科学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良好的乡村治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对农村产业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分配和整合,为农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以及民生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保障,同时,对于提高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党的十九大会议保障中明确地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纳入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体系中,从而为其方案的顺利实施和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从目前来看,由于三农问题的遗留性和根深蒂固性,在进行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基层党支部建设薄弱,党组织领导力不强。在乡村社会治理中首先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前提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过硬,一方面能够起到领导教育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党支部建设普遍存在党员老龄化,吸收和发展年轻党员困难,党支部在村庄治理中作用发挥有限等,使得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难,领导力不足。

(二)公众参与有限,村民自治落实难。目前乡村治理农民参与感不足,社会秩序主要依靠政府维护。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农村中的优质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造成许多精英人才流失的同时也使得相关产业机构在人口基数较少的村落无法选出合适的领导者。另一方面,由于当


村官变村霸现象在一些地方仍存在,很多基层农民自身权益有时无法得到应有保障,农民面对恶势力敢怒不敢言,无法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乡风文明建设不健全,文化建设滞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虽然得到不断提升,但其内部经济制度中的不利因素对农村经济文明建设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极个别地方社会主流思想价值渗透乏力,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长期存在,不仅使得乡风文明道德标准的降低,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性。

(四)社会矛盾多元,社会问题叠加交织。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但由于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等因素,导致基层社会新型矛盾不断产生。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并且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使得原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大为降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三、创新乡村社会治理的现实路径

(一)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坚持抓乡促村,落实县乡党委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主体责任。落实乡镇党委直接责任,乡镇党委书记和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等要包村联户,村两委成员要入户走访,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治理和群众生产生活等问题。

(二)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在议事决策中宣传党的主张,执行党组织决定。组织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全面参与。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对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特困人员等人群的关爱服务,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三)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进一步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发展壮大治保会等群防群治力量,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群防群治力量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办理、民间纠纷调解、治安维护协助、社情民意通达等方面的作用。

(四)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培育淳朴民风。开展好家风建设,传承传播优良家训。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实现村规民约行政村全覆盖。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规范完善村规民约,确保制定过程、条文内容合法合规,防止一部分人侵害另一部分人的权益。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注重运用舆论和道德力量促进村规民约有效实施。

(五)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健全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六)推动互联网+乡村社会治理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等技术在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会


更加广泛,利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对村务信息进行收集、归类、整理、更新,推行互联网+政务,将会对乡村社会治理起到支撑作用。此外,利用网络渠道搭建大数据信息公众平台,向乡村政府和村民提供各类基本信息的参考和选择,从而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和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1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20196

[4] 陆益龙,《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现实基础、主要问题与实践路径》

[5] 黄家亮,《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基层治理转型》,2015年第6 [6] 友兴,《村政的现状与乡村治理的走向》,20150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9da4a5548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0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