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研究方法浅析

2023-02-17 04:25:0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研究方法浅析》,欢迎阅读!
图景,建筑业,浅析,农民工,工地



《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研究方法浅析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研究主题、研究方式、理论视角以及批判传统价值中立四个方面的分析,来梳理探讨《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一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研究主题 实地研究 阶级分析法 价值中立

当前,中国经济的快速繁荣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落后的极大张力造成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发展不均衡问题,这种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自然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书中所描述的农民工群体就属于这个群体,这样的群体是需要我们整个国家,社会给与关怀与帮助的。



作者希望通过此书的推广,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建筑业农民工群体,让人们重新反思发展本身存在的问题。其中,潘毅博士作为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著名的教授,其对建筑业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方法也应是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的。



一、对于研究主题的选择

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我们要研究、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选题。潘毅博士之所以选择建筑业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建筑业农民工人数众多。根据2009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2008末,全国共有建筑业从业人员3901.1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农民工,正如本书扉页所写的谨以此书献给4000万中国建筑工人。



2)建筑业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一方面,农民工既拥有生产资料,在农村保留了土地;另一方面,农民工同时又出卖劳动力,在城市里没有作为一个劳动主体的合法身份。他们的身份很模糊,也可以说农民工拥有双重身份。此外,建筑工人与农村的联系更为紧密,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农忙季节还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对农民的身份最为认同。



3)悲惨的现状。在工地上,农民工从事着目前公认的最脏、最累、最具有高危险的工作,绝大多数建筑工人至今连一份合同都没有,没有保险,缺乏安全防护措施,超强度劳动,吃住条件极差,而且还随意被克扣工资,甚至有时候拿不到工资。2008年底,SACOM对香港上市公司新世界地产在内的建筑工地进行了调查,最终调查列举了建筑公司的十大非法用工制度,称建筑工人为21纪的包身工另外,建筑业农民工是在农民工中平均文化水平较低的一个群体,当他们的利益受损时,他们很难正确用法律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4)理论价值。目前关于农民工研究的海量文献里,专门针对建筑工人的




文章屈指可数,这同建筑工人群体的规模及其在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是极不相称的。该书的研究正是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



二、实地研究的研究方式

实地研究也可称为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在调查中,整个团队从最初在北京桃源村工地调查,扩展到北京周边的四个工地,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在河北保定、邢台、邯郸等地建筑工人比较集中的4个村庄展开调查。其具体的研究方法分析如下:



1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在其中,潘毅博士和她的团体还采用了参与式行动研究的策略,与建筑工人一起体验讨薪、工伤维权过程中的焦虑、义愤、无奈甚至绝望的心情。



2)访谈法。在实地研究中,访谈是与观察同样重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在实地研究过程中的访谈通常是一种无结构的访谈,或者称之为深度访谈、自由访谈。通过深入细致的访谈,获得丰富生动地定性资料。潘毅博士和她的整个团队在调查过程中,直接接触到了上千名工人,深入访谈了上百名工人。



通过使用这些方法,本书摆脱了空洞的数字和抽象的描述,还原了建筑工人生动鲜活的形象。



三、调查研究的理论视角

《大工地》借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视角,试图将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引入到社会转型和工人阶级形成这一宏大的历史进程之中,无产阶级化是理论界常关注的核心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以阶级分析法为中心,而在过去的30多年里,在全世界去阶级化的浪潮下,阶级分析方法日益边缘化,甚至被否定。而潘毅博士一直以强大的行动力和回归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学术主张而著称。阶级分析法突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利益对立的结构性基础,强调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不可避免的劳资冲突。这也正是《大工地》的创新之处,因为30多年来,中国出版的专门研究工人阶级的著作非常少,能够用阶级分析法来认识工人遭受困境的优秀著作更是少之又少。



四、批判价值中立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其中价值中立论又是在西方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实质是研究主体在依据自身的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无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会或者他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而我们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却能明显的意识到潘毅博士并未做到价值中立,她是非常同情建筑业农民工的。其本身也是批判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价值中立原则的,她认为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之间不应该是单纯的信息提供和索取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农民工的研究,研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回应农民工的实际问题和困境。



总之,《大工地》是一本很扎实的社会学著作,潘毅博士和她的团队通过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调查资料。此外,作者还以阶级分析的理论视角进行调研,可以该书是实证研究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潘毅,卢晖临,张慧鹏,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刘磊,阶级视野的远去与回归——以《大工地: 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为例展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03.



[4]潘毅,卢晖临,张慧鹏,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J].开放时代,20100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693c8f8af1ffc4fff47ac3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