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2022-12-25 08:08:4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有效探究》,欢迎阅读!
创设,情境,探究,课堂,引导



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小学数学课是一个知识探究的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是帮助学生探究的有效途径,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认知规律、生活环境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积极地竞争环境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多角度的进行探究活动,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标签: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究活动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时空保证,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活动。



1 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接受有效探究

教师只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不断创设有创意、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规律的魅力。例如,在教学第五册《比较分数大小》之前,教师可先以《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为背景:夏日炎炎,唐僧师徒四人分吃一个西瓜。悟空说:师傅、沙师弟各吃西瓜的1/4,八戒吃它的1/3,俺老孙吃1/6.”八戒一听瞪大眼睛,气呼呼地说:猴哥,你明知俺的肚皮大,吃得多,可分给我的最少,你的却最多,我不干!话音刚落,悟空大笑道:好个呆子……”到此,教师提问:为什么悟空说八戒是个呆子?学生被这个有趣的故事所吸引,纷纷动脑筋思索起来。



2 创设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大胆进行有效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有男、女生各多少人?

生:我们班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们能想到什么?

生:男生是女生的4/5.




生:女生是男生的5/4……

师:能不能选取其中两条,提出一个问题?

生:我们班有男生20人,女生是男生的5/4,女生有多少人?

生:我们班有女生25人,男生是女生的4/5,男生有多少人?

生:我们班有男生20人,男生是女生的4/5,女生有多少人? 师:前两个问题大家会解答吗?第三个问题想试一试吗?谁列式解答?……

3 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开展有效探究

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起来。数学教学中,可创设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时,学生沿高将圆柱学具侧面剪开,运用把前面转化为平面的思想得到了一个长(正)方形,并最终获得结论: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而发现了圆柱侧面积公式。学生不禁有了成就感”——自己的结论与书上的一样啊。于是,我再次创设了一个竞争情境:“○1圆柱侧面展开一定就是长(正)方形吗?○2如果不一定,那又会是个什么图形?○3计算圆柱侧面积的公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吗?看哪一小组最先有结论这一情境的设置,再次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操作探索,学生汇报如下。



1我们组发现,如果不沿着高剪,圆柱侧面积展开可以是个平行四边形。

2即使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底也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高等于圆柱的高,面积还是底乘高。



3:哎呀,这样一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不都跟圆柱侧面积有关了吗?它们的面积公式不就统一起来了吗?



4:那圆柱侧面展开会不会是梯形呢?……

四、 创设实践活动性问题情境,使学生敢于有效探究

实践和综合应用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四大领域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学生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必要的材料,主实践、渐进的认知过程。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设置动手操作的情境,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对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一方面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的探究能力




得到提高。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1)看一看。出示课件画面:体育课上,男生和女生分别围着长方形和圆形场地跑步,让学生通过感知长方形的周长,猜想什么是圆的周长。2)猜一猜。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3)算一算。分小组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组内分工、实验,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填写实验数据,并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4)说一说。各小组交流、统一意见后,再向全班汇报。



问题情境的创设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其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创设问题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问题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一个好的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6a9dff2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c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