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与对策

2023-03-06 07:2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消费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与对策》,欢迎阅读!
学生就业,对大,对策,影响,消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消费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与对策

作者:张娓娓

来源:《领导之友》2012年第0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逐步进入了一个商品富裕的社会,物质贫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人民开始享受充裕的生活消费。整个社会已经从生产型社会消费型社会过渡,消费文化在中国悄然兴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使传统消费文化发生了巨大改变,当代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得到了巨大更新与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日趋理性和全球化,能挣会花、勇于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已成为主流消费观念。

关于消费文化的概念,由于对于文化概念理解的分歧,学者们的认识也大不相同。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认为: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学者肖浩辉则指出,从广义上讲,消费文化是指消费物质文化和消费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消费文化就是消费在人们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包括消费哲学、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行为、消费品味、消费审美、消费心理等,这是人们在消费实践中形成的反映消费特点和理解的观念形态的总和 一、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表现出相对于以往大学生消费不同的特点。一是趋同心理,表现为消费者在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这一物品自己并不需要但也要随大流去购买,购买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一致性。二是攀比心理,表现为在消费一件商品时,看重的甚至不是它的实用性和价格,而是它彰显社会身份、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大学生的品牌消费意识呈上升趋势,以拥有品牌作为炫耀的资本,对具有符号象征的价值消费趋之若鹜。三是享乐心理。人的消费行为可以区分为基于需求的消费和基于欲望的消费,而欲求一旦超过了生活本能,进入心理层面,它就是无限的要求,消费者就会走向享乐主义的价值追求。四是过早成人化与人情消费。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以礼品的厚薄看待友情的深浅,甚至认为无礼即无情,导致青少年虚荣心增强。 二、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表现

一是重物质利益。当前大学生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容易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因此他们往往选择经济条件较好、收入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或一线城市,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或是回到基层就业。大学生在就业选择初期被物质利益诱惑,很少考虑到个人职业发展的空间及个人的兴趣等因素,以致后期面临转型跳槽时问题重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是重社会地位。当前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跟风报考公务员的现象。统计显示,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超过105万人,比2008年增加20多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达781,竞争程度异常激烈。从增加自己的就业途径和就业机会的角度来说,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无可厚非,但有些学生并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从事公务员岗位,也缺少公务员工作中的行政常识、管理常识和法律常识的积累,这样即使积极报考,最后也是竹篮打水一场,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破坏了自己的就业方向与就业节奏。

三是盲目效仿他人。如今大学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了解到各种社会信息,信息的畅通无阻和无孔不入,既让他们消息灵通,又让他们对信息缺少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剖析能力。消费文化背景下,浮躁的社会风气盛行,大学生往往缺少对自己的冷静思考和个人发展的规划,于是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在职位的选择上缺少个人的见解,盲目效仿他人,以他人的评价和选择标准作为参照。

四是不健康就业观的束缚。当前,在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更是进入寒冬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即使是优秀的大学生也很难找到一份理想工作,这使得部分大学生疲于竞争,寄希望于拉关系、走后门。这种不健康的就业观念,不仅损害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和长远发展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把眼光瞄准了可以提供帮助的人,希望依靠学校和家长的努力获得就业机会,同时对于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关注上也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除了学校、学院提供的相关就业信息,对其他渠道的就业信息,他们缺少主动性关注和了解,也缺少开拓探索,在择业去向上也缺乏个人的决断能力,经常犹豫观望。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经历了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冲击之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但面对消费文化的影响,他们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所以要做好分层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 1.个人发展与社会价值相协调

大学生要认清当前形势,使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就业市场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不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社会要求不一致。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这些矛盾主要是大学生自身权利意识、个人发展状况需求的不断提高与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规格、数量和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所以,在消费文化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工作理念,必须兼顾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2.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75c5e68ab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