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022-07-06 06:11: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欢迎阅读!
虚词,文言文,用法

---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



一、“之字的主要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A、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

?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B、揉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C、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例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4、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以字的主要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A、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B、野马(指春天野外林泽中的雾气)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C、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D、请以舞剑。〔?鸿门宴?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A、罚所及,那么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着〞。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引壶觞(sháng)以自酌。〔?归去来兮辞?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zhuān)?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开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假设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三“于字的主要用法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自〞、


“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A、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B、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师说?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D、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拟,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A、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A、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师说?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属于介宾短语作壮语或补语,可以译为“在这〞、“从这〞。例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五〕、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勾践灭吴?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四、“为字的主要用法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

“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865f60d17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