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高山上的花环》观后感2

2023-09-24 07:54: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红色电影《高山上的花环》观后感2》,欢迎阅读!
花环,观后感,山上,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高山上的花环》观后感2

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怀着庄重的心情观看了久负盛名的主旋律电影《高山下的花环》。 《高山上的花环》讲述了中国对越反击战中一个片段:解放军某部宣传处干事、高干子弟赵蒙生,一心想调回城市。凭借母亲的关系,怀着曲线调动的目的,他临时下放到某部九连任副指导员。然而,对越反击战的枪声突然打响,本想临阵脱逃的他,被雷军长亲自送上了前线最紧急的地方。在前线,赵蒙生亲眼目睹了身边战友的逝去:心直口快的排长靳开来,在为战友找水的途中踩中地雷牺牲;同行途中人小鬼大,总是捧着《战争论》的小战士“北京”,因臭弹未发而身亡;平易近人的连长梁三喜,因为对越反击战错过了与即将生产的妻子的最后一面……目睹着身边战友的逝去,赵蒙生不断蜕变成了一位真正的战士。在关键战争中,他勇敢扛炸药包炸碉堡,凯旋后被封一等功。影片的后半部分,赵蒙生到处走访,探望逝去的战友的家庭,为他们争取功勋。影片的最后,赵蒙生看着烈士陵园的山坡上高耸的花环,无言挺立,如一座战士的丰碑。

看完全片,我想起了我们家的一位老邻居宾爷爷。宾爷爷年轻时也曾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在二十岁那年,他听见“参军光荣”的口号就入伍进了军队,成为了一名汽车兵。他有时和我讲述对越反击战的


残酷:“我娘听见我去当兵了就抱着我哭,以为我回不来了……当时开着车过河打越南,回来的时候,十辆车有一辆车运的全是死人……我那个班的班长,就是我运回来的。”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前,我还没有感受到这句话的残酷。看影片过程中,我总是会想起宾爷爷对战场的描述。宾爷爷的那些逝去的战友,是否每个人都像影片中的梁三喜、靳开来和“北京”一样可亲可爱?他们的逝去,换来的是中国从对越反击战至今的宝贵的和平岁月。影片中赵蒙生这个形象的塑造也让我动容。影片中,他从一开始的好吃懒做,依仗自己的军人背景的形象蜕变到后来的铁血战士形象,被改变的是他先前的阶级思想。在影片中,赵蒙生的母亲和雷军长有一段十分深刻的对话。赵母急切地问:“我没有为国立功吗?我怎么不能享受一点待遇,却要让儿子去送死?”雷军长却义正言辞地回答:“自己的孩子不上,却要让老百姓的子弟去战场,这样的人,不是我们的好共产党!”是啊,共产党能够走到今天,不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舍己为人,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吗?

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高山下的花环》在讲好一个故事之余,深刻地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士兵”这一个深刻的主题。看完这部影片,我想我会怀着更高地崇敬面对我们的军队和共产党人,让丰碑精神永远闪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9eb7501a5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