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寒食帖》鉴赏

2023-01-04 03:1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寒食帖》鉴赏》,欢迎阅读!
苏轼,鉴赏

苏轼《寒食帖》鉴赏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34.2厘米,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由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跌宕起伏,气势恢宏,一气呵成随意而写而无刻意为之。

《寒食帖》中帖字以手卷形式写出,字体扁而阔,点画相当凝重,横斜向上倾,以方笔侧锋变化为之,竖分垂露、悬针两种,垂直凝霜,如珠圆玉润,悬针如锥画沙,劲挺峭拔,撇笔雄厚简直,捺画不事张扬,作篆法秃锋,含蓄蕴藉。用笔以侧为主,姿媚秀出,伸缩有节。开篇气势夺人,跌宕多变,以每次的悬针画为一个小节,这种方式与王羲之字不同,也异于颜真卿字,成为苏轼自己的特点。第二首字体变大,运笔加快,势如破竹,更加的酣畅淋漓,似乎作者要把郁积在心中情感如火山爆发一般的发泄出来。整幅帖中字迹圆润婉畅,以意为先导,率性而为却又不失章法,洒脱奔放,随作者的心情跌宕起伏,每一笔每一画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露。全帖前缓慢后激变,帖书也由小变大,有起有伏,汪洋恣肆,仿佛每个字都具有灵性,使整幅作品都具有神韵一般。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黄庭坚在《黄州寒食诗跋》中提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真卿)、杨少师(凝式)、李西台(建中)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也有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苏轼的宣言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难求。“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寒食帖》作为的他代表作品较好的体现了他的书法艺术特点,同时也留名于史,流传于世,令后人称颂仰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b790420960590c69ec376f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