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困惑与思考

2023-01-11 23:2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困惑与思考》,欢迎阅读!
学科,困惑,思考,社会,关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困惑与思考

作者:俞秀容

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11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必须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与实践: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要求教师专业从单一性走向综合性;学业考试成绩按30%计算与家长学生分数观念不应该成为对立面;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生成维火花应该与教师预设相得益彰;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不须形似神似;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如何并行不悖!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程改革;创新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创新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手段,以求尽快融入到新课程中,并伴随新课程的实践而成长。然而在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过程中社会综合课遇到一些尴尬,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困惑与思考。 困惑之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与教师专业单一性的矛盾如何化解!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和历史感,力图以综合的视野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联系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现实,整合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综合性学科的整合,要求我们老师的知识相应整合。但现在大学课程的设置却把历史、地理、政治等人为分开,导致任教后的老师往往是单一学科的专家,其他学科则知之甚少,有时候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很让人无奈。例如在教学社区我们的家一课时讲到地图三要素,某老师指着一个行政地图说:北京在杭州的上边…… 思考:以上现象亟需我们深刻地反思一下。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自然产生综合性学习,即特指本学科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将教材相关知识和实际问题整合起来,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过程。我们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定位是完全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学科新课程的改革方向符合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下的人才观。那么在此情况下,学生会产生我们学科及与之相关学科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的教师如何来面对这样的难题,是死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是应该顺应课程改革的指导方向,进行自己的知识扩展和更新?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们的大学师范教育的改革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一个方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困惑之二:学业考试成绩按30%计算与家长学生分数观念导致历史与社会学科边缘化如何化解!

温州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与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有明显变化: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业考试成绩不再用五个等级方式呈现,而是按30%计入学业考试总分。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评价制度在历史与社会学科进行质的评价改革,社会思品的学业评价制度淡化分数重视能力的改革是既定事实。

思考:对于我们一线老师的困惑,应该从以下方面思考:教师自我消极情绪的影响日渐扩大,中考制度改革变化,一线教师自身已经轻视教学,面对课堂,习惯于只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和一块黑板,机械式上课,枯燥无味地灌输说教,甚至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不知为何而教,不知应教会学生哪些思想品质和能力,什么新课程改革、什么学生为本,统统抛之脑后。这样的教师怎么会让学生喜欢,让学生转变观念,爱上历史与社会课呢?

困惑之三: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生成思维火花为何在教师预设中渐行渐远!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相对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传统的教学一切都是预设好的,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甚至于每个环节各安排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各设置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等,都事先设计好,一环扣一环,它都是围绕着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由于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虽然教学中教师也设计了组织学生讨论与回答的环节,但学生讨论与回答的问题都是老师精心设计的,而且教师是学生发言的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学生甚至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思考:教学过程的开放,关键是要有真实的交流。所谓真实的交流,就是学生自己产生问题。新课程标准鼓励探究式学习本课程,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真谛,我们就会发现,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生成性资源,即学生的困惑、感受、见解等恰恰是我们教学的生长点!也是学生思维火花的乍现! 综上所述,我谈到部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究其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教师没有吃透新课标的精神,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的刚刚实施,作为一种新事物被正确认识肯定需要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这门社会思品综合性学科,我们相信,它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明天也会更好。我有很多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带来的困惑,但更多的是庆幸,庆幸的是,和新教材一样,我的起点是新的。新教材,我们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孙钰柱.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2]教育.《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3]朱明光.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陈新民.论社会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跨学科内容设计[J].教学月刊,200611.

(乐清市虹桥镇一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dcf730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2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