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蒂涅人物形象分析

2023-03-15 02:04: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拉斯蒂涅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蒂涅,拉斯,形象,人物,分析

拉斯蒂涅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最杰出的一部,它以1819年底和1820年初为时代背景,

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的沙龙为舞台,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的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真实地勾画出波旁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的一幅剪影。其中有一根线牵连了所有的场景,为它安排了先后顺,并赋予其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拉斯蒂涅。

【关键词】 资本主义 典型环境 高老头 成长

【正文】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塑造的最典型的形象之一。他来自外省,是个涉世未深、未被污染的好青年,出身破落贵族家庭,

白皮肤、黑头发、蓝眼睛,热情而有才气,想做一个清廉正直的法官。不幸的是,他刚到巴黎就目睹了上流社会的挥金如土、灯红酒绿,从此掉进了大染缸,不久便发现,巴黎文明的战场上”,他需要更有力的武器。为了改变自己的贫困境地,早日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野心和良心经过反复较量之后,他终于选择了一条在他看来是最有把握的道路:高攀一位贵妇,让她作自己的靠山。于是他抛弃了道德、良知,利用各种手段,从底层开始,不顾一切地向上爬。从社会现实中学习卑鄙手段,利用女人不断地实现和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被资本主义社会腐蚀的贵族青年典型。

(一)资本主义代替封建贵族统治是历史的必然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这一时期的法国,矛盾重重,动荡不安。血缘门第被重视,但资产阶级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政治上,在金融资产阶级的政权压迫和金钱的诱惑下,软弱的贵族阶级,早已无力和资产阶级抗衡。在经济上,贵族所代表的封建经济已被摧垮,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的削弱,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金钱成为社会的主宰。主人公拉斯蒂涅在191811月开始了他的巴黎活动,这时的法国,面对经历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关系已到遭到破坏的现实,统治者不得不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实行君主立宪制,让资产阶级也拥有一定程度的权利。于是出现了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女儿战胜皇帝后裔,银行家夫人受到高级贵族沙龙接待的事,也就是说封建统治阶级的发展需要资产阶级金钱的支撑。之,资本主义代替封建贵族的统治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而对拉斯蒂涅来说,他贵族的出身为其走资本主义铺平道路。拉斯蒂涅出身于安古兰米乡下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虽然贫穷,但当时是封建贵族掌控着国家政权,所以他可以凭借贵族的身份攀上远房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鲍赛昂子爵夫人是“贵族社会中的一个领袖”,她的客厅是资产阶级妇女梦寐以求的地方,她的姓氏就像魔术棒一样使周围的人为之动容,所以拉斯蒂涅贵族的出身为他向上爬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道路,为他进身资产阶级提供了可能。 (二)对比鲜明的典型环境促成了拉斯蒂涅的成长。

第一,环境的鲜明对比,为拉斯蒂涅的成长埋下了伏笔。如:对伏盖公寓详细的环境描写,与拉斯蒂涅所看到的鲍赛昂夫人所在的富丽堂皇、珠光宝气的“上流社会”的沙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家乡情况的介绍与巴黎的花花世界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就是这些鲜明的对比愈发刺激了拉斯蒂涅向上爬的欲望。第二,周遭人物的对比,对拉斯蒂涅的成长有进一步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比如:鲍赛昂夫人,她虽有着极高的门第却比不过有钱的暴发户的女儿,最终失去了自己深爱的情人。鲍赛昂夫人的经历对拉斯蒂涅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拉斯蒂涅懂得了对于上流社会的人来说,法律和道德是不存在的,而金钱才是金科玉律的社会法则。而伏脱冷的强盗原则进一步坚定了他的成长,最后还是“高老头被女儿抛弃的悲剧”促使他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拉斯蒂涅看透了上流社会女子的残酷、自私和忘恩负义。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整个社会除了金钱的关系,一切


高尚、诚实和纯朴统统给摧毁了。高老头忘我的父爱的确曾深深的打动过他,在高老头身上,他看到了仁慈善良的美好人性。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父爱的化身,却注定要毁灭,得不到真情的回报。既然美好的东西在这一世间无法生存,还留下良心干什么?他埋葬了高老头,也埋葬了他青年的最后一滴眼泪,到此他野心与良心的较量也停止了,走上了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

(三)巴尔扎克复杂的世界观塑造了拉斯蒂涅典型性格的成长。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是充满矛盾的。他是一个中小资产阶级作家,但又有浓厚的贵族意识和封建道德观念,并力图挤进贵族的行列。1831年他参加了保王党,但又不是一个真正的保王党人,中产阶级家庭地位以及青年时代个人的经历,使他倾向于大革命,厌恶等级森严的波旁王朝。1830年七月革命曾给他带来希望,但革命后的现实很快使他陷入失望。金融资产阶级掌权后唯利是图的道德原则,金钱控制社会造成的道德沦丧与社会罪恶使他深恶痛绝,这又使他倾向于贵族,流露出对必将灭亡的贵族阶级的同情。他鼓吹天主教,但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徒,他把宗教当作一种稳定社会的手段,当作一种控制思想的工具。他对人民的态度既有同情其疾苦的一面,也有反对人民参与政权、轻视他们的消极的一面。在他所有这些充满矛盾的世界观中,总的倾向是进步的。

迫于生计,巴尔扎克先后办过印刷厂、铸字厂,并出书,但这些做法非但没有获得他所渴望的大量金钱,反而使他债台高筑,以至拖累终生。在巴黎各界的奔波碰撞,和巴黎各种人物的接触交往,更使他亲身领略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万能和万恶的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关系。从作者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年轻的拉斯蒂涅的影子。巴尔扎克塑造的拉斯蒂涅,他的成长历程就是他典型性格的形成过程。不仅用环境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拉斯蒂涅,也通过他的成长或者说是堕落,对资本主义金钱关系本质的批判更为深刻。巴尔扎克大大加深了对资本主义的理解,也使他笔下的拉斯蒂涅一步步的认清金钱认清了社会,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青年野心家,走上了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车晓彦.善性的张扬 恶性的鞭挞——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人性观[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2] 霍仙梅.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3] 周兵兵.于连、拉斯蒂涅性格之比较[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03) 参考书目:

1)巴尔扎克著 《巴尔扎克全集(第五卷)》傅雷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2月第1 2)柳鸣九主编 《法国文学史(中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月第1 3)郑克鲁著 《法国文学论集》 南宁:漓江出版社19828月第1

4)郑克鲁主编 《外国文学简明教程》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e210ebdac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1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