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设疑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22-06-26 07:2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数学】设疑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欢迎阅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作用

【高中数学】设疑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设疑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笔者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听过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就 高中数学

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 在教学之初就提出质疑

教学应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 对重点和难点提出质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

看来老板应该只得9.5分。他最后怎么能得到10个脑袋?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经过分析,老师将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比例级数(|q |<1)的项和公式的应用。把怀疑变成乐趣。

三、设疑于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班布里奇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老师不使用错误是不可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管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都会失去三四个,


或者解决问题后不检查或思考。因此,在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尝试“撞墙”和“摔倒”,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认真分析和指导他们的错误,让学生突然意识到并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如果函数图像位于x轴上方,则找出实数a的值范围。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经常将其误解为a>0,得到0,但忽略了a=0的情况。 四、设疑于教学结尾

一堂好的课还应该设置“矛盾”和结束,使之结束但不结束,这意味着无尽。课后,根据知识体系提出新问题,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种机智的心理设计在中国章回小说中经常使用。每当故事达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和冲突激化到顶峰,当读者渴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以“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听下一章”结尾,迫使读者继续阅读!课堂上不是这样。一堂好课结束时还没有结束,但是单词的意义是无穷的。

如在解不等式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

原始不等式可以简化为:也就是说,原始不等式的解集是:,学生们会感到惊讶,唉!这是怎么解决的?这个解决方案太好了!老师说:“你想知道答案吗?让我们在下节课中详细探讨。”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矛盾。只有把客观矛盾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矛盾,才能产生激疑效应。 论文中心,作者:于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e2b551b40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