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六年级语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2022-08-13 23:15: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浙教版六年级语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新解》,欢迎阅读!
王维,安西,新解,语文,年级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

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

身份出塞宣慰,察访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 “安史之乱 ”以后,《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 “征河西、安西兵赴行 ”;至德二年

二月载: “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 ”。故当知 “安史之乱 ”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

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 … … ”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

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 “压卷之作 ”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他一般不可能说

“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 —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 “阳关 ”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 “渭城 ”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

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 “故 ”,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那么, “阳关 ”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

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


“倒叙 ”)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 “我 ” — —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 … …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王维的这

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 ” 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 “阳关 ”。长期以来, “西出阳关 ”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 “一语双关 ”: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 “西出阳关 ”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 “ 西面出去 ”,一般

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 “西出阳关 ”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 “ 西面出来 ”,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 “西面出来

误解成了从 “西面出去 ”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





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事要塞。 “玉门关 ”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 “阳关 ”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 “阳关 ”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 “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

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 ”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朋友请再干了这杯酒待你将来凯旋而归西出阳关的时候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惟有这渭城的细雨青青的客舍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还会像今天一样在此恭侯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

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

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 “阳关曲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 “想得家中夜深座,




还应说着远行人 ”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 —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 … … “劝君更尽一杯酒 ”,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 —这正是 “阳关曲 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e3904f1b2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