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糊处体会文章丰富意趣

2023-01-01 10:30: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模糊处体会文章丰富意趣》,欢迎阅读!
意趣,模糊,体会,丰富,文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模糊处体会文章丰富意趣

作者: 李红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9

情趣,我们称之为意趣。这意趣之美相当于小说的情节是否引人入胜,诗歌的意象是否新颖优美,杂文的意蕴是否引人深思。文学作品与绘画、雕塑这些艺术门类不同,它不是以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体、色彩、线条等直接构成,而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这种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组合,所构成的供读者阅读的话语系统,也就是文艺理论上界定的本文的学话语层面。由文学话语层面上升到文学形象层面必须有读者的再创造,也可以说,本文抽象性的文字符号必须由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想象、联想、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审美的形象。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曾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而读者在发挥自己的再创造能力时又总是喜欢结合自身的种种因素,如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等,再加之文学作品所使用的主要是描述性语言,其必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还原作品形象乃至情感、思想观念时很自然地会出现不同层度的异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文学形象具有了不确定性这一特点,这种不确定性带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而读者正是从这种再创造中获得一种创造的愉悦,从而也使文学形象更富有魅力。从这一点说,不确定性正是文学作品的一个优点,我们也正是从此处去体会文章丰富之意趣。

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的香味喻为听觉的声音,目的是让读者感受那一份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的微风送来的缕缕荷香。然而渺茫的歌声是一曲明月几时有还是月光曲?是清唱,还是配乐?我们不得而知,作品给我们留下了空白,激起我们的思维:去想,去猜,去体验,去感悟……我们需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填空。题目是不确定的,所填的答案也将会是丰富多彩的。德国阐释学理论家加达默尔说过,一段本文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艺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参与对话,同一部本文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本文’”。其实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认识水平,不同的心境下给出的答案也会有所不同。这正是填空带给我们的意趣。如果我们将这一段描写,换一个说法:微风过处,送来荷香,香气时有时无。相对而言,改过的语言显得科学一些,那么我们对清香也就会有一个更为准确、清晰的认识,然而这种准确、清晰恰恰使我们失去了想象的余地,失去了再创造的意趣、愉悦,清香也失去了一种质感,作品也失去了魅力。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司空图曾提到,诗的高妙境界在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联想和体验,从有限的文字中发掘出丰富的意趣。这有限的文字实际上正是作品留下的空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学形象层面的获得能体味到作品的丰富意趣,文学意蕴层面的升华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

高中语文教材有一篇巴金先生的文章《灯》。作者由眼前的灯回忆起昔日为他在黑暗中摸索指路的灯,又联想到许多关于灯的故事。作者对灯的描写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向往光明,坚定信念,正义必胜,生命需要精神支柱的情感、道理。这种由作品形象到作品思想的提升,需要的是读者的分析、思考、领悟,需要的是像从文学话语层面上升到文学形象层面的再创造。

如果将我们的思维联系到巴金先生所处的年代,我们还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另外一种感情,这就是表达了对抗战必胜的信念。这些思想、情感文章并为着一词,有的只是一些包含某种情感因子的描述性语词,如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山那边微笑了。作者不过是想表达他对胜利的信心,但他只用了微笑词,情、意全出。因为一般意义而言,所指代的内容就是高兴,联系背景,只有抗战的胜利才会使人们感到高兴,作者由窒闷微笑显然是对抗战取得胜利充满信心。这可称之为文学作品中模糊情感,它的解读同样需要发挥我们既有的知识、才能。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我们正是从这些模糊、含蓄处获得一种阅读的意趣,审美的意趣。清代沈祥龙在《论随笔》曾到,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实际上就是追求读者从文章的含蓄处体味到更为丰富的意趣,含蓄也就是一种模糊的情感表达。如同册教材选取的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这首词表现的是一个女子的孤独心情。上篇写女子起床和梳洗打扮,下篇写照镜的情形,全文未着一字孤独之类的语词,然而我们从她梳洗迟就可窥见一斑,再加上一句双双鹧鸪飞的反衬,情、境全出。

总之,当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往往是被其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的。或喜或悲,跌宕起伏,暂时离开平常的精神状态,进入作品所构建的场景中去,感受不平凡的社会、人生、情感,令人回味的往往是故事本身。然而,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除了其精湛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境等艺术魅力之外,作者所成功营造的意趣之美当属精华所在。要体味到模糊情感的丰富意趣,读者除了有丰富的想象力,情感体验,还需丰富的文化知识,中外古今都要有所涉猎。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e5fb9c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3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