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与刑法读后感

2023-03-04 20:2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犯罪与刑法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刑法,犯罪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

十八世纪中期以前的欧洲历史是孕育着伟大变革而表面平静的历史。封建地主阶级依旧主导着这片土地。社会被等级壁障所分裂。只有贵族才能在军队中担任高级官员,在国家机关中占据显要位置。罗马教廷仍试图掌握对西欧各国人民精神的控制,照旧阻碍先进思想的发展,培植宗教的狂热和蒙昧主义。教皇的宗教裁判所在十七至十八世纪仍然继续自己的惩罚活动。

此时的刑事法律制度也沾满着封建落后的因素。统治者以言代法,随意出入人罪。犯罪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刑罚手段极其残忍,贯穿着报复主义的思想。刑罚的标准和强度与犯罪是很不相称的。“随着启蒙思想不断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当时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有志之士对旧的刑事制度产生了厌恶、怀疑和不满,刑法改革的思想条件和社会条件正在日益的成熟,现在只待有人先扯下旧刑事制度最后的遮羞布,让其蒙昧主义的本质暴露无疑,并根据新的社会需要,运用启蒙运动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和人权观念阐发新的刑法原则。谁将承担这一历史使命呢?1764年,欧洲惊呆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批判和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刑法原则竟然完美的浓缩在一本六万字的、题为《论犯罪与刑罚》的小书之中,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26岁的意大利青年,名字叫萨雷·贝卡里亚”

贝卡里亚是启蒙时代的产儿,他接受了启蒙思想中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并以此作为其理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贝卡里亚对犯罪、刑罚、刑事程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学说。

在犯罪方面,贝卡里亚批判了以意图作为认定犯罪标准的观点。他认为犯罪意图随着思想、欲望和环境的迅速发展,在每个人身上都各不相同。贝卡里亚认为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同时行为还要具有违法性,这是罪刑法定的基本要求。

在刑罚方面,贝卡里亚从其功利主义的视角出发,倡导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贝卡里亚的一句名言。为了发挥刑罚的威慑作用,贝卡里亚提出了以下的刑罚适用原则:第一,刑罚的确定性。刑罚的确定性可以减少刑罚的严酷性。 二,刑罚的必要性。他认为,一种正确的刑罚,它的强度只要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就够了。在他看来,正义的刑罚应该是必要的刑罚。第三,刑罚的及时性。刑罚应该在犯罪发生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到来,"只有使犯罪和刑罚联系紧凑,才能指望相连的刑法概念使那些粗俗的头脑从诱惑他们的、有利可图的犯罪诱惑中立刻猛醒过来。推迟刑罚只会使这两个概念分离开来的结果。”

在刑法原则方面,贝卡里亚提出了以下刑法原则。第一,罪刑法定的原则。第二,罪刑均衡原则。贝卡里亚认为,如果违背罪刑均衡原则,对犯罪不加区别的处以相同之刑,不仅难以制止犯罪,甚至导致人们犯更重的罪行,而且还会损害人们的道德情感。第三,刑罚人道主义。他认为:“严酷的刑罚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犯罪所面临的恶果越大,也就越敢于规避刑罚。为了摆脱对一次刑罚的处罚,人们会犯下更多的罪行” 贝卡里亚还用近十分之一的篇幅阐述废除死刑的观点。在他看来,死刑违背了社会契约;死刑并不能产生最佳的威吓效果;死刑会引起人们对受刑者的怜悯;死刑给人们提供了残酷的榜样,会毒化人们的心灵;死刑一旦发生错误就难以挽回。

在刑事程序方面,贝卡里亚提出以下的见解。第一,无罪推定的思想。无罪推定,既是贝卡里亚人道主义原则的引申,同时又是具有独立的诉讼价值的理念。 第二,废除刑讯。贝卡里亚批驳了刑讯的荒谬,强烈而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刑讯的斥责和摒弃。第三,在审判形式方面,贝卡里亚倡导平等公开审判原则。他认为审判应该公开,犯罪的证据应该公开以便使舆论能够约束强力和欲望。除此之外,贝卡里亚对证人证明力问题,被告人宣誓问题、程序和时效问题都有论及,并提出了有见地的见解。这些诉讼法思想甚至启发者我们今天的刑事审判。


《论犯罪与刑罚》的出版成为近代刑法学诞生的标志。贝卡里亚成为刑事古典学派的鼻祖和代表。尽管他以社会契约论和意志自由建立的理论,后来遭到菲利等实证学派的颠覆和批评。他的抽象法理分析的方法也遭到后来的实证分析方法的冲击。但这都是瑕不掩瑜的,因为,贝卡里亚在他的时代创造了这些理论,对当时的历史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而且贝卡里亚的许多思想对现代还有着深刻的影响。刑法史上永远的留下了贝卡里亚这个光辉的名字。

读罢《论犯罪与刑罚》,仿佛看到一位刑法学的巨人站在历史长河的畔边,他在思考着自己的学说,同时也在注视着百年后的法治进程。虽然只有六万字,虽然只有这么一本,它也足以使世界为之震惊,使历史为之留名。百年易逝,斗转星移,这些智慧的声音将永不褪色,万世流芳!

贝卡里亚的伟大又何止于他的思想,还应提到的是他的斗争精神。可以想象,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提出这些与当时的统治思想格格不入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思想,需要多大的勇气。尽管该书的第一版是匿名出版的,尽管贝卡里亚还不敢与统治阶级公开的决裂,尽管贝卡里亚自己也曾表白:“我希望做人类的保护者,但不愿为此做殉道者”但是他毕竟是在寂静的黑暗中发出了理性和人道的呐喊,他毕竟使宗教和保守势力惊慌失措,他毕竟为刑法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贝卡里亚将培根的一句话作为卷首语——“对于一切事物,尤其是最艰难的事物,人们不应期望播种与收获同时进行,为了使它们逐渐成熟,必须有一个培育的过程”。通过这段话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出贝卡里亚对光明的信念和信心。

人类社会的进步充满着艰辛和牺牲,刑事法治的发展也是如此。在这个缓慢的进步过程中,走在最前列的起着牵动作用的圣贤们,承受着何等的痛苦和危险。他们不被人理解,又往往被“淘汰”出社会的主流。这正像河畔劳作的纤夫,他们拖动着历史的船舶,然而他们越是用力的拉动纤绳,他们的身体越要承受更大的疼痛,但是他们的牺牲毕竟增加了船舶的加速度,他们的脚印也注定要更长久的留在历史中。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刑事完善和改革,那些奋斗在改革潮流中的学者、法学家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纤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f0afe4ae518964bcf847cf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