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敬畏,方见文化流芳

2022-10-12 01:06: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怀敬畏,方见文化流芳》,欢迎阅读!
流芳,敬畏,心怀,文化,方见

心怀敬畏,方见文化流芳

——读《文化苦旅》谈文化传承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南京路小学 266700

《文化苦旅》中有两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为《道士塔》,二为《风雨天一阁》。初读文章,二者色彩迥异,形成鲜明的对比;再读三读四读后,方才恍然觉知,二者对立又统一,有着激烈的对峙和奇妙的和谐。

在《道士塔》中,余秋雨先生以文人特有的方式和口吻,将王圆箓道士推上了风口浪尖。他用极美的语言叙写藏经洞的丰稔和敦煌壁画的瑰丽,再声声泣血地控诉王圆箓桩桩罄竹难书的罪行。将民族的损失和历史的罪孽压到了王道士一人身上。这的确引发了部分人的共鸣,引得好一阵群情激愤、义愤填膺。强大的共情感染力是文人墨客的利器,可悬壶济世也可颠倒黑白。值得欣慰的是,具有理性思考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对余秋雨先生的见解照单全收,他们重新考证历史,为这位王道士讨回来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余秋雨先生也在新版的《文化苦旅》中修改了《道士塔》,使原先瑕不掩瑜的文章更加无暇。

王圆箓确实为保护这些文物作出努力:几次三番呈送给官府希望引起重视,冒死给慈禧写信以求保全文物,为了一洞经书饱受多年大漠风沙之苦……

他也确实有罪:用石灰水抹去无价壁画,凿通洞窟,砸碎雕塑……他的罪过归根结底只因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国农民,他的愚昧无知、佛道不分、对艺术缺乏鉴赏力、对文化缺乏敬畏,就是他的罪过。不只是他,也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通病。 由此便与《风雨天一阁》牵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籍,在历史的长河中,向来是脆弱的。朝廷焚书、战乱毁书、水火吞书……“籍裂以为枕,爇火以为炊,百年的积存、千年的底蕴,毁于一旦、焚于一夕。此时,坚毅文人的人格支撑显得尤为珍贵。范钦,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文人,一位正直、能干的中国古代普通官员。 他对书籍的兴趣,到了痴迷的地步,带着一种可爱的盲目性,一股笨拙强硬的劲头。这来源于对文化的热爱,对传承文化的载体——书籍的敬畏。他与王圆箓不同,范钦不愚昧、不胆怯、不无知无畏。若是把天一阁比作一本书,那么范钦的文人特质便是书中的芸草,馥郁清洌,护佑书籍不生蠹虫,流传百年。

到了近代,天一阁终究没能幸免于难。范家儿媳幽怨终生没能踏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踏上的楼板,布满了贼子轻蔑吐出的枣核……

贼子是可恨的,王圆箓、地方官员是可恨的;范钦是可敬的,范家儿媳、黄宗羲先生是可敬的。

一些人的可恨在于没有文化敬畏,一些人的可敬在于心怀文化良知。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党和国家为文化传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可喜的成就。故宫文创产品的热卖,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文物保护工作备受追捧、文化遗产限制客流量加大保护力……此番种种,皆是现代人心怀文化敬畏和文化良知的体现。敬于心方能敏于言,敏于言方能笃于行。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风雨天一阁》结尾处写的那样,当我们肩负文化传承重担时,不妨问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f3d2f5357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