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书院】明心、见性与证果的区别

2022-08-02 02:34: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万行书院】明心、见性与证果的区别》,欢迎阅读!
明心,书院,区别

其实明心偏重于理论和见地,见性偏重于功夫,证果是完全到达了源头,与道融为一体。

但是古人把明心见性并列到一起,其实它们是有层次的:比如搞学术研究的,偏重于明心方面;搞实修的禅和子,在理论上可能欠缺一点,但在见性方面收获还是比较多的。

有些人说要先明心后见性,从理论方面来说是没错的,但有时候偶尔也会突然见到自己的心性,只是没有成片成势,不稳定。

佛教里面讲真正的明心见性,是可以做主的,并不是一去不复返。有时候我们刹那间的清净心,也能够看到自己的自性,只是没有办法稳定下来。

佛教里面的功夫讲的是要稳定下来,要成片成势,跟搞学术的道理是一样的。术一旦搞通了,就是一个圆满的体系,它是一个整体,并不是支离破碎的。支离破碎的称不上体系,支离破碎的只是片片的感言,圆满的体系是给谁都可以用,用了马上就能够见效的。

有时候见性不稳定,是在见地上面还不够究竟,对见地没有完全地明了。佛门里面现在也是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完全偏重于理论忽略了实修;一种特别注重于实修,在理论上下的功夫很少。

明心和见性就相当于左脚和右脚,他们只能差一步远,不能相差得太远,否则就会出问题。没有听说过不明心、没见地就能大彻大悟的,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一定在见地上、在明心上是通透的。一旦在证果的时候,他悟到的道理马上就能起用;在没有证果之前,他悟到的道理还没有办法完全起用,明心和见性还是有区别的。那么,在证果的时候悟到的理就相当于事情做到位了,理事是一体的。没有证果之前,理事还是有距离的。

明心可以传可以讲,见性的层面是很难用语言讲述给别人听的。见性必须是要自己亲自去尝试,拿自己的身心去验证了以后,在自己身上发生了才是属于见性层面。

所以古人说真实佛法如同饮水,冷暖自知。可讲的可说的,它不是佛法真实大义,它属于佛学层面,到了证果层面就更不用说了。只有彼此都到达了证果的层次,见了面以后用禅偈的方式互相印证、传递证果,因为两个人都到达了源头,虽然在外人看来表达得与道不相干,但是两个人一听都是相通。


例如,过去的禅师两个人都到达了源头,他们见了面说:今天的天气真好,从来没下过雨。其实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都道出了彼此此时的境界,在旁人听起来以为两个老古董说的是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恰恰相反,他们是用自然界的现象把道的境界、道的层次表达出来,传递给彼此,互相通过这些不相干的话也都了解彼此处在什么样的层次,而旁观者没有到达这个层次的人,是听不懂的,所以也就不会去诽谤了。所以历史以来,禅宗用这种特有的手法去验证对方的功夫是有原因的。

不像现在的人,见了面就问你到了哪一禅哪一定呢。如果我说我没到哪一禅哪一定,好像我没有修行;如果我告诉你我到达了哪一禅哪一定,你又不相信,又认为我狂。老祖宗不用这种直白的方式是比较有智慧的。有一定功夫的人都用禅偈这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在外人听来觉得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其实并非答非所问,而是问到哪里答到哪里,且是有问必答,答得都符合道的。

明心偏重于理、见性偏重于事,有时候我们可以从理到事,有时候也可以从事到理。其实理和事到了一定的高度,它们是一,不是二。但是在还没入到道内的时候 ,理就是理,事就是事,一当入了道,理和事是分不开的。从来没有听说一个真正通达道理的人不会做事,也没有听过一个会做事的人他不通达理或者说他不会讲,真正会做的人他一定会讲;真正会讲的人他一定是会做的。但是很少达到理事一如,理和事都在一个等级上。

其实事情也是修行途中的一个消息,事指的就是一种功夫,当我们进入道以后,一定会有消息,我们称消息为境界。其实境界无外乎就是生理和心理的反应,经过了身心的反应后才到达灵的反应,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性的反应到自性的反应才是修大道的开始,在之前都是修我们的身心,都是为修自性打基础的。 身心反应是修行途中必不可少的,如同我们走的路,你上了路以后两边一定有沿途风光,如果你没有看到路标没有看到沿途风光,说明你还没有真正地上路,正的上路一定是有沿途风光的。

但沿途风光并不是目的地,它只是走向目的地的一个路标,所以说在修行的次第上,是先明心后见性,最终才是证果。

万行大和尚简介: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质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7年闭关、17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字著述、17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将一生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天下苍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f464f6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