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2022-06-05 12:18: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屈原》,欢迎阅读!
屈原

第二十一章 郭沫若《屈原》

一、抗战时期的郭沫若 1、抗战文化的旗手和领袖 2、史剧创作的大家和杰出代表

194112月至1943年春《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六部作品。

这一时期的戏剧分为历史剧和现实题材两种,历史剧中有代表性的又有太平天国史剧和先秦史剧。

历史题材的优势:借古讽今,借古喻今;规避政治迫害;郭沫若为研究先秦史的专家,熟悉和了解

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时正值19421月,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作者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朝代。”作者要达到的目的是,鞭挞国民党反映派黑暗统治,表达人民心中的愤怒,借屈原的悲剧,展开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卖国与爱国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借古讽今。

主要特征:强烈的时代性,现实的针对性,高度的政治化。

二、内容简介

屈原给弟子宋玉讲自己的《橘颂》一诗,赞美橘树“独立不倚”、“至诚一片”的品格,告诫宋玉在这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的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这实际也是屈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伟大襟怀的诗意概括和自我抒发。秦为破坏楚齐联盟派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于六百里之地与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左徒屈原识破秦国虎狼之心,从维护楚国独立和关东六国人民利益出发,力劝楚王坚持联齐抗秦。

张仪阴谋受挫,转而与楚王宠姬南后勾结。南后郑袖是个狠毒自私的女人,楚王长子正在秦国作为人质,南后为了固宠便接受张仪奸计,以离间楚王与屈原关系,破坏楚齐联盟换取秦国对立稚子子兰为王位继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设下宫廷“构陷”的阴谋。南后以帮助指导“九歌”为名,把屈原骗入宫廷,当面吹捧屈原:“文章又好,道德又高,又有才能,又有操守”,待见到楚王回宫时,便诈作头疼,倒入屈原怀中,反诬屈原调戏她。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伪,便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职逐出宫廷,并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屈原悲愤满腔,告诫国王:“要多替楚国的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痛斥南后:“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楚国呀!”“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被贬,谣诼四起。无耻文人宋玉叛离屈原,投靠贵族集团。

屈原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后、张仪,情不可遏,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下令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侍女婵娟坚信屈原是纯洁和正义的,为南后威逼和宋玉、子兰利诱所动,也被囚禁。屈原身陷囹圄,眼见祖国陆沉,一腔悲愤喷涌而出。他呼唤雷、电、风,“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他渴望雷电化作他胸中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壮美的“雷电颂”把屈原光辉品格升华到最高峰。这时庙祝郑太卜受南后之命,以毒酒与屈原,婵娟和救她的卫士赶到,婵娟误饮毒酒代屈原而死。卫士刺杀郑太卜,焚庙。熊熊火光中,屈原展读《橘颂》,祭奠婵娟,


并随卫士潜往汉北,和人民一起继续坚持斗争。



屈原迫害的过程:被欺骗(骗到王宫)、被诬陷(淫乱后宫)、被罢官、被驱逐(皇宫)、被侮辱(老者招魂)、被中伤(郢都门外桥头)、被囚禁、被毒



三、《屈原》

历史剧的最高成就,是历史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1、屈原的形象和典型意义

身份:三闾大夫,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

性格特征:反对分裂,反对投降,同一切危害国家人民的敌人做斗争 具有诗人气质,高风亮节(橘颂)

热爱祖国人民(你陷害的不是我,你们是整个楚国人民啊)

坚贞不屈(南后迫害、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死他.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想火山岩浆.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 痛恨黑暗,追求光明(“雷电颂”)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

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齐以抗秦。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乱宫廷”的罪名使他罢官.

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辱,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忧虑.他愤怒痛斥张仪。屈原的斗争使南后老羞成怒,进行更的迫害,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死他.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想火山岩浆.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

“雷电颂”是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光明与力的歌颂.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典型意义:爱国人士的杰出代表,形象、精神都是今人学习的榜样,鼓吹团结,鼓吹抗战。

2艺术分析

结构艺术:很强的情节性,在二十四小时内将屈原的一生表现出来。 "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抒情艺术:浪漫抒情的艺术

开始的橘园是浪漫的书写,学习伯夷和叔牙

“雷电颂”是抒情的艺术,是屈原的呐喊,也是郭沫若自身的爆发,物我同化。

郭沫若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大胆虚构夸张和想像,试图借自然的伟大力量来催毁一切黑暗、腐朽,具有“雷霆万钧”之势。 《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

具有浓厚的诗意,成为戏剧的诗。在雷电颂中,大胆的表现自己的人格与个性,完全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在一定程度上郭沫若笔下的屈原就是他自己,与《女神》的浪漫具有相似性。




四、以《屈原》为例看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倾向

1、偏好先秦史剧。战争与投降,分裂与统一的现实状况。借古讽今,借古喻今;规避政治迫害;郭沫若为研究先秦史的专家,熟悉和了解。

《屈原》作为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其主题则是富有战斗性的。 2、借古讽今。“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发对倒退”的在现实情况和历史启示下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剧创作的总主题。

抗战时期的现实,和屈原时代的历史有着惊人相似之处。这表现在:剧作中屈原坚持齐楚联盟团结抗秦,反对强秦妥协的精神,具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现实意义。屈原的诅咒黑暗、呼唤光明的“雷电颂”,更是喊出了国统区人民的心声,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应和效果。

3失似求是。《屈原》是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似求是”。

在大的历史事件中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分裂与统一,战争与投降,屈原的伟大爱国形象),但为了表现自己主题的需要,进行了自由的虚构与改编,包括无中生有的创作新的历史人物(《屈原》里的婵娟)、编造重要的历史情节、改动历史文化背景曲解历史人物的面貌(张仪和宋玉)为追求历史与现实时代精神的真实表现,不惜改动具体的历史史实,正是浪漫历史剧的一个突出特点。



失似求是的具体事例:一天写屈原的一生

人物的虚构、对比和辅助去屈原的形象 对比:楚怀王的昏庸对比屈原的智谋

靳尚、南后的私利,置国家的安慰不顾对比屈原一心为公 宋玉的势利对比屈原的坚贞

衬托:婵娟,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质和雷电般的斗争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像屈原一样.她的思想品,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剧的结尾,象征着婵娟的精神在火的洗礼中获得永生。

《屈原》的矛盾冲突和主题.

《屈原》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为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和冲突的性质.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主题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它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fbea57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