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工知识介绍

2022-04-23 16:2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思斌社工知识介绍》,欢迎阅读!
社工,王思斌,知识,介绍

王思斌

生于1949,1978年,他作为文革后的首批大学生来到北京大学求学。1982年,他留校任教。近30年来,他始终奋斗在教学的一线。在2011年的北京大学教学优秀教师评选中,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教师”称号。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兼 秘书长国家教委社会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社会学理事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

他主编过三本文献,分别是《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中国社会福利》,我们所学的《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行政》社会学教程》《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概论》(该书曾获教育200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都是由王思斌教授主编。另外,王思斌教授还著有四本专著,分别是《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都获得学术界最高赞誉,成为学者学习参考的重要文献。

关注农村: “这是我生命历程中的东西”

王思斌出身农村,在进入北大学习之前,一直在家乡的学校教书。1978年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王思斌参加高考,考入北大。回忆起那段岁月,王思斌教授仍然深有感触,“当时所有的人都在复习,我也一样,但是因为我一直在做老师,对知识还很熟悉,所以就考上了,但是考入北大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进入北大,王思斌并不是学习社会学,而是学了哲学。大三时,国家选拔学生从事社会学研究。当时王思斌对社会学没有多少了解,只凭兴趣就报了名。因为他曾经教数学所以数学功底好,最终成功转入社会学专业学习,之后又拿到社会学硕士学位,并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留校教书至今。对于这个转变,王思斌很高兴:“我不是一个做枯燥哲学的人,我不喜欢坐在屋子里研究,我喜欢去联系社会,做一点实际的东西。农村社会学是王思斌教授的研究方向。他当初选择农村社会学作为研究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费孝通先生,“费先生一直在研究中国的农村社会,所以我就跟随费先生的脚步,也研究农村”;另一方面,王思斌教授来自农村,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是农民,对农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常常能引发他的共鸣。直到今日,王思斌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和自我要求:关于农村的新闻,要第一个看;关于农村的问题,要第一个回应。他把这看作是很自然的事情,把这作为“自己生命历程上的东西”。

社会工作是王思斌另一个研究方向。与农村社会学相比,从事社会工作研究,最初更多是出于担当责任。社会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社会学家袁方和雷洁琼牵头才初建了这门学科。当时王思斌担任社会学系副系主


任,主管教学工作。而袁方教授是社会学系的老主任,雷洁琼教授更是他的导师,并且南开、吉大当时同时开始搞社会工作的大学相继放弃,所以只剩北大一所大学有社会工作这一学科。为了不让这门学科流失,不让前辈的努力付之东流,开始进行社会工作研究。当真正开始研究之后,他对社会工作产生浓厚兴趣,树颇多。

严格的教师 朴实的朋友

1982年留校任教起,王思斌已从教近30年了。他的学生里,很多人选择继续从事社会学研究,不少人都取得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功于王思斌严格的教学态度。“学术很牛,要求很严”,一位已毕业的社会学系学生这样评价王思斌。他本人也并不否认自己的严格,他认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北大当老师和在别的地方当老师最大的不一样是你教的学生是尖子,所以你也要勤奋。而且北京是研究性大学,所以你也需要学术。王思斌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也同样严格要求学生。一是生活上的严格,在他们的学生年代时,吃饭的时候都要拿着小本背单词,所以他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严谨,珍惜时间,多读书。他曾对学生说“我不怕你们笑话,在我这里恋爱都是不应该的。我知道这有些偏颇,但是我总是以我们的思维来衡量你们,我觉得还是有时间读书好”

二是学术上的严格,这种严格被他称之为一种“毛病”,他遇到不好好学习的学生的时候,都无法交流,因为觉得除了学术他没有别的可说。而他的硕士生、博士生,甚至已经毕业的学生都很怕他,因为王思斌每次见到他们都要看看他们最近写的文章,看看有什么新的研究进展。在学生们眼中,王思斌是位“不好打发”的老师。

除了严格,王思斌身上还有一种朴实的气质。很多学生评价他憨厚朴实,是难得的好老师。平日里他穿着朴素,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在北大校园中穿梭。时参加重要活动,他也可能就是在平时穿衣的基础上打上一根领带,丝毫没有架子。而且出身农村的他,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城市人,在上课的时候,他为了让同学们明白农村社会学的知识,他就举出那些进城农民工生活艰苦的例子,他觉得这符合他的农村人身份。“一个人受的家教要影响他一生,我从农村来,受了几十年的熏陶,感情很深,所以在讲课和生活中要把人格和经历中的农村部分体现出来,可能这样大家觉得我朴实一点”。王思斌这样解释他的朴实。

享受燕园教学生活

在教学中,王思斌很推崇“教学相长”,他不认为自己讲的东西就是权威,他希望同学有自己的见解。一次上课,一位学生给他递上一张纸条,告诉他讲的


社会工作的有些知识是错误的。这名同学学习刻苦,确实很有钻研精神。王思斌当时很震惊,“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就敢来否定当时现有的知识体系,那是绝无仅有的”。那张纸条至今被王思斌保留着,时刻提醒自己认真教学,而那位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两次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后来去牛津大学读书。

王思斌觉得当老师是快乐的。快乐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在他眼中,来到北大学习的都是很聪明的同学,经常会给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所以给北大的学生上课很“心惊胆颤”,所以这么多年的教学中,他一直保留着备课的习惯,生怕讲错或少讲一点知识。另一方面来源这个职业,王思斌对自己做老师很满意:“我一直没有烦过当老师,我觉得当老师很好。社会上有人会说北大的老师不如其他老师待遇好。我一直没这么想过。我不大愿意想利益这方面的事。看到学生,总是在想,这么好的学生来到北大,和他们一起交流第一个能自我提高,第二个我们做好老师这些同学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所以我还是很认同老师的高尚和地位。

如今65岁的王思斌教授依然活跃在教学的一线,在校园中经常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当初可以选择回乡当干部的机会,他没有选择,而是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因为“我不是当干部的料,我更想当老师,把老师当好,把文章写好,这就够了”。

真正是个纯粹的,伟大的教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ffbd98a5ef7ba0d4a733bc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