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赏析选择题

2022-03-31 06:0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赏析选择题》,欢迎阅读!
二首,关雎,诗经,选择题,赏析



《诗经二首》

一、关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 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 “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4、对诗中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中的淑女"是说这个女子很有道德。

B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在当时是对贵族的泛称,可见君子的社会地位不低。 C寤寐求之"中的分别指睡着和醒来,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D参差荇菜中的参差,形容荇菜不仅长得茂盛,而且长得十分整齐.



5、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二、蒹葭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




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7、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8、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03c37924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7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