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变迁

2023-04-26 17:2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乡文化变迁》,欢迎阅读!
变迁,家乡,文化

家乡变迁



代在变,世界在变,我的家乡也在变。在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我的家乡凭借自己的地理优势和家乡人勤勤恳恳的劳动,不断发展经济,已经有显著的成效。

我的家乡叶集镇位于安徽省的西部,可以说是正西边。乘汽车通过312国道或是高速公路,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九十年代初以前,叶集和周边的乡镇一样,很穷很破,人民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大约在1993年的时,家乡被批准为全省综合发展试点镇。2002,省政府批准在辖区内设立省级叶集经济开发区。2004,国家发改委再次将叶集列为国家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区,体制优势更加明显。政府的重视增加了领导和群众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于是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以前,人民的居住条件非常差,除了主街道边的房屋是砖瓦结构之外,剩下的都是用茅草和泥巴搭建的房屋。一到下雨天,有的地方还漏雨,人们只好用洗脸盆来接。更不提道路了,都是泥土路,连石子都没有。一到雨天,道路更是泥泞,

最好光着脚丫走路。

改革的春风吹到我的家乡比较晚,90年代后我镇才真正的提倡发展经济,大力招商引资。好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叶集人的不懈奋斗,没过几年,叶集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到处可见的是新建的楼房,虽然不是太高,只有两三层,但要比以前好多了。在有些乡村,有些有钱的人还盖起了小洋楼,比较穷的人盖平房或瓦房。有些村庄还建起了公寓,比如说,东楼村以及老店村,那些住房可是老一代人想都不曾想过的最新住房。

更令人兴奋的是,镇政府为了丰富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在湖水旁边兴建了一个广场,叫未名广场。之所以叫未名广场是为了纪念未名学社的四个学子,他们分别是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他们都是我们叶集人。1925,在鲁迅的倡导下,文学社团未名社在北京成立,未名四杰和鲁迅先生一起走文学道路来改造社


会。未名广场的建成不仅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方便了人们的休闲娱乐。老年人可以在这里散步、下象棋,成年人可以在这里跳舞,年轻人可以在这里谈心,小孩们可以在这里溜冰,玩碰碰车。总之,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新世纪以来,为了加快发展的步伐,政府决定在观山北路建设叶集新城。要建,交通是第一步。一时间,到处是修路建路的景象。原有的柏油路被改为水泥路,没有路而急需路的地方都铺设了道路。比如说,城区二环路以及观山路都是新建的大路。这个时候农村也跟了起来,实现了公路村村通的愿望。从此以后,人们不必在为出行的事而烦恼了。

交通的便利以及地方政策的扶持,使更多的企业愿意到我们家乡投资建厂。例如在省312国道旁边,以前这里除了荒芜的土地就是还是荒芜的土地,现在则不同了。到处是鳞次栉比的工厂,譬如说,琉璃厂、工艺品厂、香港吉伟鞋业厂以及一些大型板厂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区的大多数纯净水也能自给自足,都是叶绿纯净水厂生产的。叶集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决定了经济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及木制品加工业。在2002年的时候,还通上了火车,最近将在火车站边建成的交易市场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木制品交易市场。

物质生活逐渐改善的同时,农民们也享受到了作为现代人应享受的医疗服务、

治权利以及福利保障等。农民在生病的时候,不必在为大量的医疗费而苦恼,每年只需交几十元的医疗保险费,在生病的时候只需拿着以前的病历,就会享有少花费的福利。在选举干部的时候,农民也有自己的选举和被选举权,可以选那些为人民做实事的干部。没有生活保障的孤寡老人凭借证明就可以在相应的机构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

经济在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说人们的素质还是没有提高上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203615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f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