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分析

2022-05-19 05:29: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分析》,欢迎阅读!
中国,现状,农村,分析,教育

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而农村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历史任务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党中央国务院把建设新农村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的一个战略来考虑有其必然性。因为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保持国家的安定团结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农村教育是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首先要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加快转移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科技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实现这个首要目标,就必须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把大量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使农村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应当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水平,使农村教育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农村教育真正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

农村教育仍然是为应试教育服务,以升学为目的,教育内容不符合农村实际需要,考上大学的农村学子毕业后,大都不愿回农村,争先选择在城市就业,农村人才大量流入城市。而初、高中毕业后或中途辍学的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农民、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相对称,造成农村人才缺乏。这样,既浪费教育资源、增加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的不稳定;同时也造成农村应试教育越发展农民越贫穷的局面。

2、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县、省和中央的经费分担比例分别是78%9%11%2%。然而县和乡镇两级的经费负担(占87%几乎又都转嫁给农民。2002年国家投入于正规教育总费用为3107亿元,投入于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的经费为243亿元,合计3350亿元,同年GDP104791亿元,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为3.2%,这和以前相比,虽然有明显提高,但这一比例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国家教育经费的整体投入不足,必然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总之,在中国教育总投入中,个人仍是教育投入的主力军。


但可喜的是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在过去一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780万名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

“十一五”期间,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其中,中央新增1254亿元、地方新增928亿元。到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这项改革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责任不清、总量不足的问题,但最终的成效还要看国家政策的落实是否到位。 3、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适合农村实际。

初、高中毕业后及中途辍学的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很少,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短缺。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适合农村实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相脱离。课程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农村经济发展也作用不大。在如今倡导终身教育的时代,农民子弟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一部分进入各级各类正规中等学校学习外,大部分人在农村很难有机会接受其他的职业教育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村人口的终身学习机会和发展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从而使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基本素质相差很大,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4、农村学校与社会相脱离,教育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

学校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不了解村民的疾苦,学校的教育资源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就是当地的文化中心,教师就是当地最有智慧的人。但目前,两者之间常常是不相闻问的,学校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发挥的社会作用很有限。学校遇到办学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找教育主管部门解决,很少想到依靠乡村的社会力量。同时,家长也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推给学校,推给老师,同时,家校联系也不紧密,特别是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更是问题百出,教师找不到家长,家长也不主动联系老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的良好教育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千千万万个新型农民,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懂市场、守法律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这已经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瓶颈。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的人口在农村。同时,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大量的人力资源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人力资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来研究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从事农村教育,为探索中国农村教育的新路而奋斗不已。他对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创立了“生活教育论”,这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其中乡村教育理论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


重要内容。他认为乡村教育的使命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

他提出乡村教育要做到:一、增强农民生产力;二、发展农民自治力;三、打破奢侈的教育;四、打破闭门的教育;五、打破外化的教育;六、打破死教育,创造活的教育;七、打破假的教育,创造真的教育。他针对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乡村教育的新使命,就是教育要建立一种适合乡村实际生活需要的活教育乡村教育要真正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要运用乡村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总之,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实践性很强,对建设新农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不管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都有很现实的借鉴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6b348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