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的名人故事

2023-03-25 23:08: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颜回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名人,故事,颜回的

颜回的名人故事

颜回的名人故事 1

孔子收徒,有教无类,不问贫富,只要认学,他都招进门里。颜回初见孔子时,不过是个十岁多的小孩,他个头矮小,衣衫简陋,面黄肌瘦,但他的额头却出奇的高,向前凸着,双眼深凹,炯炯有神,透着机智、聪慧。颜回向孔子三拜磕了仨头,就算成了孔门弟子了。

颜回初见,并没有给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孔子渐渐发现,在弟子之中读书最用功的就是颜回,而且很少提问,只是瞪着一双打眼像贪食般地听孔子讲经受业。

放学了,弟子们都回家吃饭了,颜回总是最后一个走,饭后又第一个来到学堂,然后就捧卷诵读。时间长了,孔子就觉得奇怪了,颜回为什么回家吃饭这么快?

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随颜回,看个究竟。

原来,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又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这样,颜母每天走时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

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听了回报非常怜悯,又十分叹服。于是说了收在《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后来人们把颜回居住的街称为“陋港街”,把颜回当年吃水的井叫做“陋港井”,还在井上修建了“颜乐”亭,以追念颜回这种贫贱不改志向的德行。

颜回的名人故事 2

颜回家贫,平时又不善言谈,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时还借故侮辱他。颜回从不和这些同学计较,只是一门子用功读书。

一天,有个同学的铜方圈丢了,就怀疑是颜回偷了。虽然大家都在颜回面前旁敲侧击,颜回依然镇静自若,不理不睬。这样,同学们更加怀疑是他偷的了。


这天放学,同学们都到孔子面前说颜回偷了铜方圈,开始孔子不信,可告状多了,孔子就生气了,没想到自己门下竟会出现偷儿,就要把颜回赶出学堂。可转念一想,颜回偷方圈又没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个好孩子吗?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锭金子写了几个,说:“那就试试他吧!”

饭后,又见颜回第一个来到学堂。他脚一进门就被一个硬东西碰了一下,颜回穿的草鞋,这下碰得可不轻,疼得他弯腰按摩脚指头,忽见脚下有个白纸包。 回心想,这是啥玩意儿这么硬,打开一看是一锭金闪闪的金砖,纸包什么写到:“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笑了笑,取出笔也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处,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经书放声阅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人趁颜回不注意,把那纸包交给了孔子。孔子打开一看,纸包上又多了几个字: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孔子看了莫不做声,那些诬赖颜回的弟子们都低下了头。后来,丢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学找颜回道歉,颜回只是一笑而过。

从此,孔子更加器重颜回。颜回呢,也不负师望,不仅学问大进,而且品德修养也居孔门弟子之首,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的首位。

颜回的名人故事 3

据说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谁最有才,于是说:我给你们出个对子,看你们谁能应对。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黄狗,大黄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个上联脱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压菜。这个象绕口令似的上联,可把弟子们难住了,他们一个一个抓耳挠腮,大眼瞪小眼。

这时,颜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见鸡冠花下,一只大红公鸡正在仰脖高吟,于是灵机一动,对道:鸡冠花下鸡观花,其实,孔子说出上联后,也没想到可对的下联,没料到颜回对的如此工整,贴切,巧妙,不由打心眼里佩服。 孔子冲颜回点点头,不露声色的说:刚才你是对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联,你试试?于是说道:荷叶莲花藕

孔子话音刚落,颜回的嘴张了张也没答出答案,这时候,一只讨厌的蚊子飞到颜回的鼻梁上,颜回急忙举手来打,这一句举手颜回立即想出了下联:拳头巴掌手 孔子心中暗暗惊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动声色的问道:你的"拳头巴掌手",怎么能对我的:荷叶莲花藕"呢?

颜回急忙站起来答道:因为荷叶与莲花是同一种植物,藕是它们的果实,它们三个是一家;拳头与巴掌,手也是同一样物件呐。

孔子点头笑道:还是颜回最有才华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7c1c1080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