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名词解释(A)

2022-05-25 22:56: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细胞名词解释(A)》,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细胞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A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A



第一章



1.细胞学说(cell theory

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①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③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④新细胞来源于已经存在的细胞。

2.医学)细胞生物学medical cell biology 从细胞角度研究生命的发展与分化、发育与生长、遗传与变异、健康与疾病、衰老与死亡等基本生命现象的科学它从细胞整体、亚细胞结构、分子三个不同水平出发,并将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揭示生命的本质。

第三章



1.生物大分子(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

细胞内由若干小分子亚单位相连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和独特性质的多聚体,能够执行细胞内生命活动的所有功能。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

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 molecular double helix model )

1953年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其主要特点是: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互补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盘旋而成。DNA子全部碱基处于双螺旋内侧, 按碱基互补的原则配对并由氢键连接。

3.蛋白质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借氢键在氨基酸残基之间的对应点连接,发生折曲而形成的一种 结构。包括以下类型: α-螺旋:肽链以右手螺旋盘绕而成的空心筒状构象;②β-折叠:一条肽链回折而成的平行排列构象;③三股螺旋:胶原独有的构象,由原胶原的3条多肽链共同绞接而成。

第五章



1.单位膜(unit membrane

现指在EM下呈现“暗--暗”三层式结构(内外为电子密度高的暗线,中间为电子密度低的明线)、由脂蛋白构成的任何一层膜。

2.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主要内容为:①细胞膜由流动的双脂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②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两面组成生物膜骨架;③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④该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膜的不对称性,但忽视了膜蛋白对脂质分子的控制作用和膜各部分流动的不均一性。

3.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

物质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穿膜运输,跨膜动力为梯度中的势能,不消耗细胞本身代谢能。

第页 6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A



4.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物质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穿膜运输,需消耗细胞代谢能,依赖特定转运蛋白。

5.易化扩散或帮助扩散(facilities diffusion 一些非脂溶性物质如糖、氨基酸、核苷酸等,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需借助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该过程消耗浓度差势能而不是消耗代谢能。

6.膜泡运输

细胞在转运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过程中,涉及一些有界面的小囊泡有顺序地形成和融合的物质运输过程。在物质运输过程中始终由膜包围,形成小膜泡。根据运输方向有: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7.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一种有受体参与的从胞外吸收专一性的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特异性胞吞作用。 细胞在摄取特定的大分子物质时,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结合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通过细胞膜局部内陷形成有被小窝,小窝与细胞膜脱离形成有被小泡而将胞外物质摄入细胞。

8.通道扩散

一些带电荷的极性离子如Na+K+Ca2+ 等难以直接通过脂双层,可通过离子通道高效率转运。通道蛋白由α螺旋蛋白构成,其肽链多次穿膜,围成亲水通道,允许适当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根据通道闸门性质可以分为电压门控通道、配体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9.Na+-K+

钠泵实质为 Na+-K+ ATP酶,具有载体和酶的活性。其必须在Na+K+Mg2+ 存在时才能激活,催化ATP水解提供能量驱动Na+K+逆浓度对向穿膜运输。并具有如下功能:① 维持细胞的渗透性;②维持细胞的静息电位; 帮助物质吸收。

10.受体(accepter

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接受外界的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对细胞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分子。

11.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化学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通过信号转换机构把细胞外信号(第一信使)转变为细胞能感知的信号(第二信使),从而诱发细胞对外界信号作出相应的反应。

12.级联反应

可由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引起,催化某一步反应的蛋白质可由上一步反应产物激活或抑制

13G蛋白(G-protein)

全称鸟苷酸结合蛋白。可与鸟甘酸结合的蛋白质的总称。其特点为:①由αβγ三个不同的亚单位构成的异三聚体;②能结合GTPGDP,具GTP酶活性;③其本身的构象改变可进一步激活效应蛋白。G蛋白可分为Gs家族(αs对效应蛋白起激活作用)Gi 家族(αi对效应蛋白起抑制作用)Gq 家族。

16.配体

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光子、某些化学物质及其他细胞外信号。

第页 6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A



第六章



1.残留小体(residual body)

吞噬溶酶体到达终末阶段,水解酶活性下降,还残留一些未被消化和分解的物质,形成在电镜下电子密度高、色调较深的残余物,这时的溶酶体称为残质体。

2.信号假说(signal hypothesis)

指导分泌性蛋白多肽链在糙面内质网上进行合成的决定因素是合成肽链N端的一段特殊氨基酸序列,即信号肽;而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以及肽链穿越内质网的转移则是在细胞基质中信号识别颗粒的介导和内质网膜上的信号识别颗粒受体以及被称为移位子的通道蛋白的协助下得以实现的。大致过程为:①SRP结合信号肽;②核糖体锚着与内质网;③结合成新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④信号肽被切除;⑤肽链合成完成。

3.ATP酶复合体(或F0F1ATP合成酶、基粒)

ATP酶复合体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由头部(F1偶联因子)和基部(F0偶联因子)构成,具有催化ADP合成ATP功能,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起偶联作用。

4.底物水平磷酸化

由高能产物水解放能,直接使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

5.化学渗透假说

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基本原理是电子传递链中的自由能差造成质子穿膜传递,暂时转变为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子梯度,然后质子顺梯度回流并释放能量,驱动结合在内膜上的ATP复合酶,催化ADP磷酸化合成ATP。其特点为:需要定向的化学反应;突出膜的结构。

6.细胞呼吸

在细胞内特定的细胞器(主要为线粒体)内,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二氧化碳;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的能量储存于ATP中。

7.结合变构机制(binding-change mechanism

结合ATP复合酶三位结构提出的理论。阐明了F1因子利用质子形成ATP。其基本过程为:ATP复合酶结合ADPPi,然后ADPPi脱水形成ATP,质子流引起ATP复合酶120度旋转,ATP释放,每个β亚基构象改变,最后亚基ATP合成前重新定位,开始新一轮ATP合成。

8.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三大营养物质生物氧化的最终共同通路。循环能够通过4次脱氢,为氧化磷酸化提供NADH、氢离子、FADH2

9.偶联因子F1

ATP复合酶的头部,由核DNA编码的αβγδε五种蛋白构成。三个α和三个β(每个β含一个ATP成催化位点)交替组合形成基粒的头部,γ(中央柄)εδ使F1Fo结合。

10.偶联因子Fo

嵌和在内膜的疏水性蛋白复合体,其亚基类型在不同物种中差别很大。在真核细胞中为ab2c12的方式组成,其abδ形成外周柄,c12形成可动环状结构。

第页 6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A



11.氧化磷酸化

由底物氧化而产生的电子在呼吸链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的磷酸化而生成ATP,是释放代谢能的重要环节。

第七章



1.马达蛋白

能沿着细胞骨架铺就的“轨道”运动的蛋白,靠水解ATP提供能量,把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介导细胞内物质沿细胞骨架的运输。其类型包括:动力蛋白,驱动蛋白、肌球蛋白。

2.肌球蛋白(微丝马达蛋白)

1条重链 + 数条轻链组成,可分为头部和杆部两部分,头部激活后具有ATP复合酶活性。其与激动蛋白结合时可以水解ATP引起细胞收缩,运动方向为微丝(+)端。

3.驱动蛋白

2条重链 + 2条轻链组成,分为两个球状头部和一个尾部。尾部可以和不同物质稳定结合,头部具有ATP合部位和微管结合部位,可以水解ATP与微管交替结合、分离,使得驱动蛋白和货物向着微管(+)移动。

4.动力蛋白

由两个球状头部和一个尾部组成。尾部可以和不同物质稳定结合,头部具有ATP结合部位和微管结合部位,可以水解ATP与微管交替结合、分离,使得动力蛋白和货物向着微管(-)移动。

5.微管马达蛋白

包括驱动蛋白和动力蛋白。详见34两条。

6.微管组织中心(MTOC,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 活细胞内微管组装时总是以某部位为中心开始聚集,这个中心称为微管组织中心,包括中心体、基体和着丝粒等。

7.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是由细胞内蛋白质成分组成的一个复合的网架系统,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丝。其具有①维持细胞形态和区域化的网架,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②参与细胞运动、参与物质运输、参与细胞分裂、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

第八章



1.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间期核内处于凝集状态,转录功能缺乏或不活跃的染色质组分,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其类别可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2.核小体(nucleosome)

每个核小体单位由约200bpDNA、一个组蛋白八聚体核心和一个H1组蛋白组成。其基本结构为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DNA分子螺旋缠绕在核心外共1.75圈,两端被H1锁合。

3.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由多个蛋白质分子以特定方式排列形成的复合物。其基本模型为捕鱼笼模型。基本结构包括:胞质环、核质环、中央栓、轮辐。

第页 6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A



4.袢环模型(loop model)

由非组蛋白构成染色体骨架,30nm的染色质纤维折叠成襻环, 襻环沿染色体纵轴由中央向四周伸出,其基部与染色体骨架相连,构成放射环。

5.核仁组织区(NOR, nucleolar organizing region)

核仁内染色质上含有成串的rRNA基因,这个染色体区段称为核仁组织者。它们在间期时相互融合形成核仁,构成的区域称为核仁组织者区(NOR);在分裂中期时存在于特定染色体的次缢痕处。人类的rRNA基因位于13141521225对染色体的端部。

6.核定位信号

存在于被转运核蛋白上的一些短的氨基酸序列片段(4~8个),富含碱性氨基酸残基,为核转运受体识别的位点,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

7.半不连续性复制

DNA复制过程中一条子链(前导链)的复制时连续的,而另一条子链(后随链)的复制是不连续的,由多段短DNA通过5'3’外切酶聚合而成。其形成的子代DNA中,一条单链来自亲代模板DNA,另一条单链则为完全重新合成的互补链。

8.复制叉

复制起始时,DNA双螺旋结构在多种酶的作用下解开,单链结合蛋白结合于单链DNA上,使得起始点成叉子状,称为复制叉。

9.岗崎片段

DNA复制中后随链的不连续片段,通常由一段RNA引物加上一端DNA构成。

10.后随链

DNA合成中合成方向同复制叉推进方向相反,其特点为短片段、不连续合成,通常通过5'3’外切酶组合成新DNA

11.基因

DNA分子中具有一定生物功能的区段,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结构单位,控制某一特定的性状。

第九章



1.减数分裂

有性生殖生物形成生殖细胞时的分裂分式。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

2.联会复合体(SC

电镜下为3条纵带状结构:两边侧生组分,中间中央组分,互相以横纤维相连。SC上有重组小节和有多种酶,非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质在此处局部结合,发生DNA交换。SC形成于偶线期,成熟于粗线期,消失于双线期。

3.有丝分裂器

有丝分裂中的动态结构,由微管及微管结合蛋白组成。在中期细胞中包括两部分:① 纺锤体:极微管 + 动粒微 星体:星体微管

第页 6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A



4.细胞周期(cell cycle

一个细胞经过一系列生化事件而复制它的组分,然后一分为二,这种周期性的复制分裂过程即为细胞周期。由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

5.限制点(R点)

胞外信号为激活信号时,处于G1早期或者G0期的细胞能够通过靠近G1期末的一个点,这个点在哺乳动物中称为限制点。

6.成熟促进因子(MPF

一种促进M期启动的蛋白激酶(由一个催化亚基和一个调节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通过促进靶蛋白的磷酸化而改变其生理活性。

7.细胞周期同步化

使处于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细胞共同进入周期某一特定阶段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

8.管家基因

维持细胞生存所必需的基因,在各种细胞中均处于活动状态。产物如核糖体蛋白、线粒体蛋白、糖酵解酶等。对细胞分化只有协助作用。

9.奢侈基因

在不同组织中有不同的选择表达。产物如血红蛋白、角蛋白等。与各种分化细胞的特殊性状有直接关系。

10.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

从受精开始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同源细胞之间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转录表达的结果。

11.原癌基因(或细胞癌基因)

正常细胞中少量表达,通过不同途径调节细胞周期,为细胞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过量表达导致细胞恶性增殖。

第十章



1. 细胞凋亡(apoptosis

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细胞内的死亡级联反应被触发,并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

2. 细胞死亡(cell death

细胞生命现象的终结。其主要形式为: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3. 细胞衰老(cell aging

细胞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和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的现象。

4. 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y

细胞凋亡时质膜始终完整,胞膜内陷将内容物包被成一些囊状小泡。最终凋亡小体被周围细胞吞噬,无细胞内容物外泄,不引起炎症反应。

第页 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99c11284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